发布时间:2024-12-30 热度:
一、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分析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到位资金分为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外资利用、自筹资金等五部分。
从2005-2013年的数据来看,很明显,企业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最高,说明钢铁企业和独立矿山企业在开发铁矿石资源方面仍有较强的主动性。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黑色金属矿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如2010年20%左右,2012年13%左右。行业利润率如此之高,说明现阶段钢铁行业资源稀缺,势必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入驻;其次,为了控制铁矿石资源,构建稳定的产业链,大型钢铁企业为了实现合理的利润分配,不断增加对黑色金属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自2007年以来,企业自筹资金在钢铁行业筹集的投资资金中所占比例连续7年超过80%,这说明我国钢铁行业在世界金融危机严重打击后,仍保持着较高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水平。2009年至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均处于低效运行状态,但企业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比重没有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没有降低。一方面,钢铁市场供需不平衡将更加明显。一方面,全国大多数钢铁企业没有减缓规模扩张的意图迹象,但如果规模扩张集中在全国少数优势钢铁企业手中,对整个钢铁行业非常有益,因为优势钢铁企业规模扩张可以进一步挤压生产能力落后的中小型钢铁企业生存空间,适者生存,促进其发展转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国优势钢铁企业的生产水平,培育优化产业竞争力。
2、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原因分析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是2014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企业效益两极分化。近年来,钢铁行业整体效益并不乐观,企业合并重组意愿直线下降。2014年,粗钢产量前十的钢铁企业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7%,同比下降近3个百分点。大型钢铁企业的优质板材项目多为电工钢、汽车板等高端产品,产能过剩。钢铁市场压力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从效益角度看,前2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利润近300亿元,占行业利润总额的94%;共有近20家企业亏损,累计亏损超过100亿元,钢铁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
在依靠投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投资活动造成的产能过剩,但最重要的部分往往被忽视。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规模过大或投资结构不合理。未来可能形成的潜在生产规模将超过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供应规模,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正常市场需求的扩张速度。中国政府投资的资源配置偏离市场机制,投资不投资于更高效的地区。从长远来看,它将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能过剩。一般来说,资本密集型产业容易产能过剩。原因是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难以形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增长的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修正。因此,十八大正式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政府机构监管职能、不断完善银行信贷条款等因素合理调控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使钢铁投资达到正常水平。
三、结论
固定资产投资不应一刀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钢铁人均消费水平尚未达到历史饱和点。因此,固定资产的投资应该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不能因产能过剩而完全限制。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钢铁下游产业的需求短期内难以大幅改善。从2014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放缓趋势来看,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取得了初步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将进一步降低。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速度加快。在政府的监督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结构配置,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