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热度:
过渡时期财政职能的特点是由过渡时期的经济特征决定的。目前,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不发达的传统经济向现代更发达的经济的过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财政资源配置功能方面,我国现阶段财政职能的过渡特征明显错位,即越位与缺位并存。在一些不应该由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财政参与资源配置。据统计,财政支出为30%在经济建设中,国家仍是竞争领域的重要投资主体。特别是在我国,公共生产的范围还是太大了。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似乎是这样设计财政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思路。首先,纯公共产品或一些特殊行业生产的产品完全由财政提供。如国防、航天、造币、政策性银行等,生产的组织形式应采用公共生产,由国家所有和经营。这些行业或企业本身不一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些可能是“政策损失”,但由于其特殊性质,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社会效益,成为国有经济的首创和必要保障目标,自然成为财政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领域。其次,明确资源配置中财政不应介入的领域。这些领域的行业或企业主要从事私人产品的生产,通常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没有自然垄断和明显的外部因素。根据效率原则,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应完全由市场进行调整,没有金融干预的理由。在过渡时期,国有经济必须完全退出这一领域。除了按照标准化的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外,财政一般不在这一领域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第三,对于前两种情况之间相当宽的中间区域,我们认为市场配置应该是中间区域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政府财政的配置功能只能是一种补充形式。从严格规范的角度来看,从事私人产品的企业,无论是大是小,国家都应该退出,让市场调整,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国有经济仍难以突然退出生产产品领域,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从严格意义上讲,把握小改革思路有其缺陷。因为政府资源配置功能的体现不应该简单地以企业的规模为标准,政府应该关注什么样的企业应该根据企业从事的行业或产品的性质来确定。虽然需要政府管理的企业都是大中型企业,但并非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应该抓住。
与竞争领域财政配置职能的严重越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中财政职能的严重滞后已成为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枷锁。从1981年开始-1995年,基础设施支出仅增长3倍,基础设施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目前仅占11%%左右。但地方财政预算中安排的基础设施资金较少,部分地方比例不足0.5%。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公共生产在过渡时期的比例仍然很高,在许多竞争激烈的行业都有公共生产,涉及到大量的国有资产。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财政职能也只提到资源配置功能。然而,在中国,仅通过资源配置似乎很难总结整体情况。我们认为,在过渡时期,财政在其资源配置功能中产生了新的功能。这是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和价值管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