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4 热度:
1.建立合法的民间融资市场
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融资的合法性。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间融资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公众思想和行为的认可,几乎影响了每个人。民间融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过去,地下钱庄和高利贷机构逐渐开放和市场化。二是尽快出台专门的《民间融资法》及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确定民间融资的法律地位和主体,规范其义务和权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可以发挥辅助作用,根据经济运行发展的变化及时制定相应的规定,加强法律协调,形成全面、有针对性的法律体系。然后,完善民间融资准入和退出政策。民间融资准入制度是国家和政府允许公民和法人进入和经营民间融资领域。准入包括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员工准入。过去,中国的准入制度过于严格,门槛过高,导致大型商业银行垄断。2012年温州金融试点改革允许私人基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起或参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基金互助社等新的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乡镇银行。由于民间金融具有地域性,市场进入资金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调整。鼓励民间融资机构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深化金融改革,扩大保险领域,培育各类债券业务。对民间融资机构的人员要求有一定的金融产品知识,并通过相应的培训具有风险防范和自律意识。民间融资是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民间融资机构适者生存,必须退出。合理的退出机制有利于避免金融机构破产的重大影响。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民间融资中介机构依法进行破产结算,弥补投资者损失;企业或贷款个人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甚至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加强金融监管和预警机制
民间融资监管体系不完善,要求政府加强监管,转变监管模式,防范民间融资风险。首先,民间融资表现出强烈的地方化和区域特征。中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民间融资形势不同。央行难以制定有效统一的出行规章制度进行监管。其次,民间融资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参与者众多。一旦资金破裂,将迅速影响普通人,影响当地实体经济,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采用“双线多头”监管模式,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有权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同时各级有若干相关机构进行监管。央行有权制定方向和原则,对各级政府监管机构进行监管。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监管权,调动地方政府监管积极性。当地政府参与金融监管时,可以根据当地民间融资的具体特点,迅速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审批部分金融机构,协助地方金融立法。中央监管部门与地方监管机构相互协调,在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下,减少政府寻租的发生,双线并行,有利于民间融资的合法化、阳光和长期发展。管理和规范民间融资,堵不如疏,加强预警机制建设,疏通和引导民间融资合理化、规范化。各地区建立健全民间融资检测预警通知机制,建立民间融资监测点,定期与民间融资机构沟通,总结分析民间融资规模、利率、下落,总结到当地金融监管机构,分析研究民间融资,制定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事故发生,及时发现资金流动问题。当出现非法集资等事故迹象时,应及时报警。地方政府可以提前做出决定,及时解决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3.利率和汇率逐渐市场化
2011年我国银行净利润达到10412亿元,存贷款利息差约占银行收入的80%。在高通胀时代,存款利率不仅没有超过CPI,银行吞噬了储户的利益,央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贷款利率也在上升,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恶化了实体经济。许多人认为,银行的高利润是由中国银行业的垄断造成的。为了维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不能及时从银行借钱,但必须向民间融资,尽管民间融资的利率很高。目前,我国存贷款利率采用控制浮动利率管理制度,即央行制定一定时期的基准利率,在此基础上调整商业银行利率。因此,商业银行的低利率贷款往往落入强大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必须进行高利率的私人融资,一些大型贷款企业向中小企业借款,以获得部分利息差收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一些基本条件。让利率在各金融机构的资本供求平衡中形成,金融机构成为利率的决定者,但受市场经济内在价值规律的影响。在竞争条件下,商业银行和私人金融机构相互竞争,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利润,提高贷款利率,私人金融机构为了减少企业向银行贷款降低高利率,在利率波动中形成一段时间的基准利率,利率在基准利率上下波动。此时,利率具有灵活性和前瞻性,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改变利率水平,调动民间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合理的利率水平也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降低金融风险。汇率是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核心内容,也是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采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汇率市场化也在逐步改革。汇率和利率一样,需要市场来决定,中国也逐渐放宽了汇率的浮动范围,市场的供需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汇率市场化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要素价格的形成,促进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当汇率平衡时,汇率波动是双向的,资本流动也是双向的。必要时,外资直接投资甚至可以逐步开放。当国内贷款利率高于国外时,大量国际资金流向中国,资金供应增加降低贷款利率;当国内贷款利率低于国际利率时,为了增加财产收入,可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国内资金供应减少,贷款利率上升。最终,国内利率和国际利率将形成平衡状态,市场将自动调整资金流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国只能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盲目的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贷款利率的快速提高,危及经济运行的稳定;强大的外国投资,盲目的汇率市场化,允许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导致国内企业的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