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热度:
1.培育文化市场,建立文化产业合理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取向和计划体系的影响,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模式,由政府投资和政府控制。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这种单一的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严重的缺陷。由于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公共基础,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和活力有衰竭的危险;由于投资主体单一,意识形态控制严重,文化事业发展动力不足,国内文化产品单调乏力,外国文化产品入侵的激烈趋势日益突出。一方面,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负担日益沉重,另一方面是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的短缺和平庸。
要解决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这一系列矛盾,必须在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必要的文化公共产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经济导向作用,建立文化产业合理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相比,中国现阶段的公共财政不仅要弥补市场的不足,还要承担发展和完善市场、培育市场体系的任务。这就要求政府从一般文化事业领域适当缩小支出范围,使财政资金主要投资于文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放松管制,减轻负担,培育多渠道、多主体的投融资模式,为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形成制度创新机遇。
2.改革现有文化事业体制,实现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转型
现阶段,我国公共财政不仅有弥补市场失败、培育市场体系的使命和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体制创新带来的改革成本。这是一种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现象。虽然不是公共财政的正常状态,但在特定的转型时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公共财政不仅具有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功能,而且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
中国传统的文化事业体系已不能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表现出巨大的制度惯性,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繁荣形成了深刻的冲突。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表明了政府改革文化事业体系的决心,但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阻力和难度。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对社会稳定有相当大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不能与稳定有序的社会文化环境分开,公共财政对改革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从公共经济的意义上看,社会稳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公共产品,需要公共财政提供;从中国文化事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公共财政的有效干预和改革成本的负担可以护送文化事业体系的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转变。
公共财政在中国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一个理解和讨论的过程。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也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公共财政在文化等方面的稳定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国情,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吸取教训,是发展中国公共财政和文化事业的基本途径。这项研究需要深入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