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7 热度:
一、中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努力降低成本控制,但成本控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1)成本控制与商业银行业务没有很好的整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系列业务环节的集合,但许多商业银行仍实施传统的事前成本计划、事中成本计量和事后成本核算。这种传统的方法很难达到监督商业银行合理成本和消除浪费的目的。商业银行未能跟踪和调查各业务环节的成本,难以合理规划业务,实现成本精益管理的目的。
(2)信息技术落后,缺乏成本数据和分析手段。虽然商业银行的数据电子化程度较高,但现有的信息系统主要针对各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的应用,需要加强成本控制。商业银行要实施管理会计,需要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部门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在评价各部门成本控制时,综合利用外部宏观环境、行业情况等相关信息,不仅成本控制外部信息难以获得,甚至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工作也不完善,增加了管理会计成本控制的难度。
(3)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信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是竞争的焦点之一。然而,目前的商业银行成本计算方法很难在各种产品和服务之间准确分配商业银行发生的费用,许多间接成本仍然按交易量分配。这很可能导致交易量大但复杂性低的产品或服务分摊成本多,交易量小、复杂性高的产品或服务分摊成本少,导致成本分配不合理,成本信息扭曲,可能导致业务决策失误,降低成本控制能力。
二、利用管理会计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程度严重。虽然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很快,但它们将很快被同行复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化竞争更加困难,因此成本控制尤为重要。
(1)有助于提供真实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信息。金融企业业务的综合性和复杂的互动使得各项支出难以对象化为各项业务的成本,难以单独计算各项业务的盈亏,必然影响商业银行对各项业务的评估和成本分析,管理会计中的运营成本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运营成本法核算成本是将资源消耗价值分解分配给运营,然后将每项运营收集的价值分配给最终产品和服务。运营成本法通过资源动因和运营动因将成本与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根据成本的逻辑关系进行成本分配,使成本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同时,运营成本法还可以分析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中的增值运营和非增值运营,不断优化业务流程,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可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带来良好的效益。商业银行是为客户提供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西方国家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利用管理会计制度控制和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中国商业银行在统一法人的领导下实施“统一计划,统负盈亏”层次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会计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有利于对各部门和员工进行全面、立体的考核。员工考核不仅要注意指标的完成,还要注意资源成本的消耗,努力使各部门和个人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入,提高净效率,促进部门管理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