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4 热度:
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存在问题
1.财政支农结构不科学。由于金融机构本身的不足,我国现代农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农业生产活动高度依赖基础设施。因此,农业活动的财政支出在这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全年保持在50%。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增加,导致我国财政支出主要满足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资金。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财政需求在整体比例中不断下降,这是由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节约;同时,长期以来,农业基础本身在现代农业建设活动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活动的风险,提高了农业活动的产出质量。最后,农业建设需要使用先进技术,但由于我国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效率本身处于较低水平,导致现代农业无法真正实现现代化建设。
2.农村资金外流。随着农业活动的深入,农村资金外流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它不仅是农业金融体系矛盾的出现,也是农业建设活动难以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资金外流的表现如下:
(1)邮政储蓄只吸收和上缴存款,未能成为农村资金的一部分,降低农村经济活力。在我国,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在农村资金中会更加局促,即对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的重视程度和建设水平不足。一方面,受传统金融内容影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使用能力;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控制和处理风险的能力较低,使得资金以债券的形式返还给个体工商户,无法支持当地农业。
(2)农村生产资金流失严重。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参与城市建设,导致其增长价值和对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逐渐丧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城市定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流失,生产力和生产水平难以跟上时代的需要。
(3)农村资金分配流失。在纳税方面,由于生产成本低,我国农业税率高于工商税率。即使2006年采取了惠及全农村的优化措施取消农业税,我国农产品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也较低,导致农产品需求低。
(4)流通领域农村资金流失。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活动为了提高产品的新鲜度和运输质量,使运输成本更高,将大量农村资金注入城市建设。
3.削弱了信贷支持。由于我国金融机构业务相对单一,融资机制灵活性低,融资法缺乏,农民经营活动价值不足,投资风险高,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财政支持相对有限。
4.外资利用水平较低。农业项目本身的影响规模较小,因此在引进外资时,不能满足外资50万美元的需求,使外资结构本身的弊端影响了农业建设活动的融资能力。具体表现为:一是外资影响范围小,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多为农产品项目;二是外资投资重点是工业建设和第三产业,对农业内容关注不够。同时,由于我国外资使用渠道的单一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资农业生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