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4 热度: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改革战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融资模式形式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活动中非常普遍。因此,结合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的经验和最新的融资模式,笔者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加强银行贷款审批,降低债务资本比例
银行贷款属于债务融资,过高的比例会增加融资风险。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般由地方政府担保,银行愿意贷款。然而,客观地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些贷款在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偿还风险。此外,大量银行贷款流入政府主导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导致中小企业所需的商业贷款供应减少,不利于经济结构的健康。因此,银行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基础设施建设主管部门也需要分析项目自身的偿付能力和未来的偿付模式,不断探索现代新的融资模式,降低银行贷款等债务资本的规模和比例。
(2)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加强股权融资
为了有效控制债务风险,需要在减少债务融资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需求开辟更多途径。笔者认为,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权益融资是最值得考虑的。目前,股权融资模式主要包括BOT、TOT等。其中,最全面的效果是BOT模式。所谓的BOT模式是指Buildd-Operate-Transfer,也即“建设―经营―转让”。在BOT模式下,政府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合同,授予后者建设和经营的权利。通过一定的经营期限,投资者可以收回投资,获得一定的收益。投资者经营期满后,需要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经营权和其他权利免费转让给政府。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减少银行贷款的流入,还可以激活私人存款资本,同时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方向,激发社会活力。
结束语
总之,虽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融资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更不用说政府需要全额支付或担保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过程中,需要对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进行整体分析,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激活经济活力。由于债务融资会增加偿还成本和收回风险,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模式的比例应足够小;股权融资是“通过放开政策限制引导资本流动”的典型方式,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和证实,需要成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的主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新融资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相关政策法律,扫清不必要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