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6 热度:
1.PPP融资模式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制约问题
1.1政府对PPP融资模式认识不清
由于PPP融资模式仍处于新兴阶段,政府仍缺乏更全面的认识,一些政府只把它作为吸引投资、缓解财务压力的工具,而忽视了科学合理的特许经营协议的设置和合作过程中的项目风险。一些政府也承诺过度回报社会资本,将建设项目的主要风险转移给自己,只是为了股票项目的转型,以解决当前的财务压力。这些做法不仅破坏了PPP融资模式的运作规则,而且大大降低了PPP融资模式的作用。
1.2投资主体有局限性
虽然PPP融资模式要求投资者为私营组织,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国有企业目前正在通过与政府的合作、谈判和联合来扩大其在市场上的优势。然而,我们也发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不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建设及其自身的发展,这在一些建设时间长、资金使用量大的项目中尤为明显。此外,我国大部分银行机构贷款仍集中在国有企业,这也为我国PPP融资模式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1.3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中国的城市建设项目具有生命周期长的特点,这也使得一些社会资本对地方政府合作的热情不高,甚至有一定的顾虑。此外,一些失败的合作案例使得社会资本更加担心参与城市建设的公私合作。
2.加快PPP融资模式在城市建设中的合理化建议
2.1完善社会评价监督机制
根据《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完善PPP项目相关评价体系和流程,充分发挥PPP项目的约束力。具体内容如下:整理汇总以往项目收集的数据,为基准评价参数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通过研发计量模型,逐步实现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模式的转变;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PPP项目进行客观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开性,接受群众的监督管理。
2.2细化风险分担方式
结合PPP项目评价现状,可以加强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合作,明确双方签订的合同的主要职责,实现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确保企业的合法收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确保私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可观的利润,实现PPP项目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2.3规范合同管理
在PPP项目中,政府与社会资本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应由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本规定;PPP项目合同制度通常包括项目合同、股东协议、履约合同(包括工程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材料供应合同、产品或服务采购合同等)、融资合同和保险合同涉及各方面;双方通过标准化的合同管理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履行限制和监督职能,取得预期效果。
2.4建立动态风险分担系统
PPP项目是一个高风险的项目,实现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合理风险分担已成为PPP模式的重要功能。为了确保双方之间的公平风险分担,必须识别整个PP项目特许权期间的潜在风险,并给予合理的评价。只有当实施和转让过程中的所有风险都能合理分配给最有能力控制或愿意承担的一方时,利益相关者才能尽快判断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才能真正实现系统的风险管理。风险分担决策应考虑风险态度、风险兴趣、投资回报期望、知识经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平衡不同参与者的风险效益,制定动态的风险分担机制。
2.5制定合理的盈利模式
社会资本之所以愿意进入PPP,主要是为了赚钱,而PPP项目是为了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诞生的,这就需要在产品、服务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以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为参考基线,制定社会资本能够获得的合理利润;另一方面,在保证项目利润、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建立补贴、调整或约束收入的条款。
结束语
综上所述,PPP项目融资模式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我国现代城市建设步伐,加强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在互信共赢理念上的合作,实现城市建设公益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发展,从而保证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