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5 热度:
南昌市民间投资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昌市民间投资状况的比较分析和投资政策的分析,发现南昌市民间投资在投资政策、投资环境、投资空间、投资结构、投资潜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阻力。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南昌市民间投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一)投资政策制度问题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和扩大私人投资领域。虽然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私人经济的低迷,严重影响了私人资本的投资效果。[2]主要问题是鼓励措施只是一个框架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其他相关可操作的支持措施和细则来确保实施,许多垄断名义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实际上是一些国有资本不愿进入,或利润微薄,或急需资金,事实上,市场准入仍存在许多障碍;此外,这些颁布和规定没有相对统一的准入范围和标准,通常只是一般提到,除国家法律不允许外,其余允许私人投资实体进入,允许外商进入的也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此外,各级扩大私人投资的准入方式仍保持在政策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准入方式,使私人投资缺乏可参考、系统、法律权威的产业投资政策指南。
(2)投资环境问题
南昌的投资环境先天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南昌长期以来的政治影响远强于经济影响,其经济总量水平、投资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落后于相邻的省会城市,对南昌的投资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与长江中游其他三个省会城市相比,南昌市民间投资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处于落后地位。除了民间资本积累相对薄弱外,主要原因是整体投资环境不理想,导致民间资本休眠或逃逸现象严重。这一现象与南昌作为省会城市的地位非常不匹配。与民间资本集中、民间投资旺盛的江浙地区相比,南昌市民间投资环境存在较大差距。
(3)投资空间问题
南昌市民间投资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业投资空间问题。虽然国务院颁布了《非公有制经济36条》和《新36条》,但由于实施问题,民间投资行业准入仍存在严重障碍。民间投资不时遇到三扇门:“铁门”(完全排除在外)、“玻璃门”(看似可进却被行政审批排除在外)、“弹簧门”(进入后被非市场因素挤出)。目前,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有62个允许外资进入,只有41个允许私人资本进入。[4]例如,南昌地铁项目的融资排除了私人资本投资,尽管许多私人投资者希望投资南昌地铁建设。
(4)投资结构问题
南昌市民间投资结构失衡严重。由于资本追求利润的特点,大部分民间资本流向投资回报率高、资本回收期短的产业和产业。与温州、陕北、鄂尔多斯、山西等民间资本集中的地区一样,南昌市民间资本流向主要是第二、三产业,如资本增值快的房地产业,第一产业民间资本流向很小。在民间投资主体结构方面,民营个体经济占40%以上,集体经济、联营经济等其他类型经济占比太小。
(5)投资潜力问题
南昌民间投资自2005年以来迅速增长,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综合考虑南昌民间投资投资率、投资贡献、投资强度和投资效果,南昌经济总量相对较少,配套体系不完善,投资渠道狭窄,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因素可能导致南昌民间资本流出现象严重,使南昌民间投资潜力不仅不能深入挖掘,还可能面临民间投资增长缓慢疲软甚至资本外逃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