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9 热度: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分为两类: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力建设、水库建设、农田水利等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指农村教育、农村卫生等农村社会福利的投资。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特殊性,包括范围广、自然垄断、投资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投资期长、短期投资回报率低。近年来,不难看出,虽然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都在上升,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上升比例相对较小。同时,农村农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如下图所示)这种情况明显违背了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八年明确提出的“协调城乡发展,有效增加农业和农村投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号召。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原因分析
由此可见,国家对“三农”问题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关注与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较少的主要原因如下:
1.财政支农资金长期不足
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总额急剧上升,但农林水事务总支出的比例很小,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2.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不足
中国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其职能是办理粮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发展贷款、小型农、林、牧、水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其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农业发展银行应完全服从国务院和财政部门的指示,缺乏经营管理灵活性;机构庞大,效率低;履行政策职能时,无论经济成本如何;我国粮油等农产品的购销渠道逐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作用日益下降;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财政支持。
(2)中国农业银行。随着农村信用社独立于农业银行,农业银行业务重点逐渐转向其他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比例逐渐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四种行为提高利润,增加县机构网点合并;农民资本需求有限,农业贷款收入低,农业银行只吸收农民存款,农村资本供需矛盾加剧。
(3)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由个人集资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目的的合作金融机构。目前,信用社面临诸多困难,包括不良贷款率高;由于缺乏竞争,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由于机构网点的分布优势,信用社容易吸收农村存款,但涉农贷款比例逐年下降,没有充分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