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热度:
“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对外开放领域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促进中国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增强对外投资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形式。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对企业的OFDI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更好的东道国制度环境可以为OFDI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更好的产权保护。较差的东道国制度环境将导致额外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商业风险。从中国OFDI存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布来看,东道国的制度环境整体较差。因此,为了促进我国OFDI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常态下的国家战略目标,从东道国制度环境的角度研究如何促进我国OFDI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OFDI发展中遇到的东道国制度环境问题
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OFDI增长迅速。2003年至2015年,我国OFDI流量从29亿美元增长到19亿美元 456.7亿美元,从全球流量的0.45%增长到9.9%,成为世界第二;OFDI股票从334亿美元跃升至100 978.6亿美元,从全球股票的0.48%增长到4.4%,成为全球第八。“一带一路”战略顺应国际经贸格局新变化,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我国OFDI发展。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和“一路”理念以来,2015年发布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愿景和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进入新阶段。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达到189.3亿美元,占2015年中国OFDI流量的13%;同比增长38.6%,是我国全球OFDI增长的两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OFDI出口国之一,中国的OFDI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制度环境会影响企业的投资风险、预期收益、优势和投资意愿。大量基于发达国家的研究认为,企业OFDI更喜欢东道国制度水平好的国家,而中国则有不同的特点。2015年底,发展中国家占中国OFDI股票的83.9%,转型经济体占2.1%。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的64个国家包括35个发展中经济体国家和17个转型经济体国家。中国的OFDI存量主要集中在这两类国家。中国的OFDI存量主要集中在东道国制度环境水平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主要集中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其制度环境水平大多需要提高。
“一带一路”是东道国制度和环境水平较差的国家,特别是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如何在既定战略中发挥中国优势,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些国家的OFDI有利于探索潜在的商机:东道国的制度环境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短板的修复,这些国家将呈现出更广阔的OFDI空间。“一带一路”将促进全球再平衡,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为OFDI企业带来一系列蓬勃发展的新市场。其次,这些国家的OFDI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信用:从投资领域看,我国OFDI存量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建筑工程建设领域,主要原因是OFDI初期的资源寻求投资动机和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比较优势。中国在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等领域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难以实现亚欧共产党的繁荣目标,也容易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头。那么,中国OFDI对东道国的制度环境有什么偏好呢?如何从东道国制度环境的角度推动我国OFDI?下面将依次回答这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