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热度:
财政政策目标不合理
财政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经济,这通常被描述为四个经济目标,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财政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可以用自由、公平、稳定和财富的实现来解释。由于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目标的实现,当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个目标时,经济目标的选择非常重要,但政府在设计政策目标时需要认识到经济目标的从属性和工具性。例如,财政政策目标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就业,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公平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果政策目标被设计为经济增长,它只能在短期内迅速促进经济增长。
在中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目标设计为经济增长。因此,从经济增长的目标来看,可以说财政政策的直接目标已经实现。自1997年以来,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在1998年至2004年的连续七年中,GDP增长分别为7. 8%,7. 1%,8. 8%,7. 3%,8. 0%,9. 3%,9. 2%,GDP增长有效保持在7%以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并没有朝着社会保障形式严峻、收入分配悬殊、贫困、疾病、失业等稳定公正的目标发展,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没有实现。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总体目标,应调整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目标。
在设计经济目标时,政府必须选择一个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总体目标的经济目标。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政府在设计财政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人口众多、社会失业率高、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实际情况,选择最能实现社会总体目标的经济目标。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社会总体目标影响最大的经济目标是充分就业。
从经济稳定目标来看,虽然经济稳定是用四个目标来描述的,但真正决定经济稳定的只有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个目标,也就是说,只有这两个目标才是经济稳定的可调目标。在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个目标的情况下,具体是用财政政策刺激就业,用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然而,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并不是稳定经济的可调整目标。前者是独立目标,后者是中间目标。政策不能通过调整独立目标和中间目标来实现经济稳定。即使就增长和就业两个目标而言,就业也比经济增长更重要。就业率的提高将使经济更接近潜在产出(即充分就业产出)。相反,产出的增加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就业增加。产出增加造成的就业增加过程中存在严重损失,效果不是“奥肯定理”所说的,这也可以从我国就业产出与就业关系的变化中得到证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就业弹性为0. 但到了2000年,该指标却下降到00. 139、产出增加引起的就业增加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就失业和经济增长所反映的问题而言,前者远远大于后者。1998年至2004年的七年中,我国失业率分别为6. 0%,7 .0%,8. 0%,9. 5%,11%,11. 3%,11. 5%,失业率逐年上升,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经济不稳定状态,只要经济增长保持在5%以上,就是比较高的,远远不够优秀。
从社会总体目标的角度来看,就业率的提高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公平目标的实现,而依靠政策支持的经济增长只有利于短期内代表财富的GDP的增长,而长期来看并非如此。因此,在我国人口众多、失业率高、收入分配差距大的情况下,政府在设计经济稳定目标时,无论是从社会总体目标还是经济稳定目标本身,都应特别注意就业率的经济稳定目标,使经济稳定,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