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0 热度:
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支出业务杂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在高校实施公务卡结算,对于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简化财务借还手续、提高资金使用安全、加强财务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公务卡结算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职工使用积极性低、财务结算效率低,导致公务活动效率低、教职工投诉多。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流程,促进传统产业的快速、高效、健康发展。因此,总结公务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公务卡结算方式,提高教职工使用公务卡的积极性和高校财务结算效率,充分发挥公务卡结算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务卡及公务卡结算
公务卡是中央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的推出将取代传统的现金结算业务,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下的零星购买费。
公务卡结算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使用公务卡进行信用卡消费,并在规定期限内按财务制度审核后报销还款的结算方式。公务卡是一种信用卡,可以先消费,然后向发卡银行支付。因此,在公务活动中,工作人员只需经单位批准,即可在银行信用额度内消费,无需提前向单位借款,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员工携带现金的风险,而且充分利用了时间价值,节省了预算单位的支出。
根据有关规定,公务卡强制结算的16类目录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保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公务车辆运行维护费等交通费。
二、公务卡结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公务卡结算手续复杂,周期长,导致教职工使用意愿低
公务卡报销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教职工在公务活动中刷卡支付后,保留相应的报销凭证和POS消费交易凭证→公务活动结束后,凭合规报销凭证和POS消费交易凭证,按照高校财务管理规定申请报销→在公务卡支付管理系统中,高校财务部门对个人申请报销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和审核。确认后,发出支付指令,完成资金转移报销程序。
需要注意的是,教职工在申请报销时,不仅需要等待相应主管部门领导的签字,还需要等待财务部门在公务卡支付管理系统中查询、审核、输入等程序时间。但作为信用卡,公务卡的消费有还款时间,最长56天,最短25天。公务活动时间加上申请报销时间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为了避免个人不良信用记录或被银行罚息,教职工往往需要提前还款,然后等待预算单位报销程序完成后再提取现金,给教职工带来不便和使用风险。
(2)消费环境不完善,导致教职工使用意愿低
公务卡强制结算有16类目录,涉及单位和行业广泛,信息水平参差不齐,信用卡POS机覆盖面不广,导致公务卡消费受到环境限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公务卡消费可能导致过度消费和员工预付消费。根据我国信用卡POS机的安装现状,POS机只安装在大型商场或高端场所。为了报销,持卡人必须进行高水平消费,导致过度消费,失去了消除公务卡结算浪费的初衷。如果消费金额超过教职工的等级标准,他只能自己预付额外费用,这进一步降低了他的使用意愿。
(3)公务卡货币覆盖不全,导致教职工使用意愿低
目前,公务卡原则上仅用于人民币支出结算业务,涉外支付受银联系统的限制。但高校教师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较多,对外币结算业务需求较大。公务卡的单币结算功能给业务报销带来了诸多不便。
(4)消费信息不对称,公务卡结算不能完全遏制腐败现象
公务卡结算增加了支出的透明度,但对公务费用浪费和虚假发票的防治效果有限。例如,财务部门不能准确预算酒店餐费的实际价值,企业可以帮助持卡人开具虚假发票,以增加客户来源。因此,仅仅依靠公务卡结算并不能完全透明,公务卡也不能完全防止公务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