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4 热度:
行为财务理论与传统财务理论的比较
虽然行为金融理论是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修复传统金融理论未能解释的金融市场的一系列问题,但从行为金融理论的内涵、研究对象及其理论基础可以看出,它与传统金融理论存在显著差异。
(1)假设基础不同
传统的金融理论是基于理性的人和有效的市场假设。然而,大量的实践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会干扰这两个基础。在此基础上,行为金融理论质疑传统金融理论。首先,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有足够的决策能力,能够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市场上的投资者并不都是理性的,而是有限和理性的。面对不确定的市场,他们通常以正常的行为取代性行为,并以现实中投资者的真实行为模式替代性行为。其次,传统的金融理论将市场预设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使投资者能够利用有效的市场,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正是在这个最基本的假设中,行为财务学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了反思。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市场并不完全有效,这种假设更接近现实,也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认知。第三,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们是理性的。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者可以加权和评估各种可能的结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预期效用。预期理论已成为预期效用理论重建过程中行为财务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预期理论成功地取代了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解释了许多预期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从根本上打破了严格规定传统理论的理性。
(2)解决不同的问题
传统的金融理论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二是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传统的金融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由于该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投资者的实际决策不一定是最优决策,因此很难解决第二个问题。
在行为财务理论的早期研究者Kaheman和TVer2sky的研究成果中,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研究了人们在不确定状态下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描述了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出决策和判断的实际过程,解决了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3)对投资过程的理解不同
传统的金融理论将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根据平衡原则,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的前提下,推导出金融市场的平衡模型。行为金融理论基于心理学原理,将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市场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可能会有系统或非系统的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中的决策偏差,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从而导致资产定价偏差。
(4)学科特征不同
传统的金融理论是一门相对纯粹和单一的金融理论学科,它以经济学为基础,利用大量的模型来解决实际的金融问题,具有数学和金融学的特点。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和决策科学的综合体,是一门跨学科、边缘学科。行为金融理论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只关注最优决策模式的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合理的投资决策模式是决定金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式的假设,创造了投资者如何实际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在更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类的行为模式。
(5)不同的研究方法
传统财务理论主要研究融资、投资管理、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财务方法、资本回收、资本分配等,主要利用金融数学模型分析金融问题的质量和效率,仍坚持用理性的人类决策模型和预期效用理论分析投资者行为和金融市场。其研究方法相对简单,并拒绝实验。
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通常围绕一系列社会科学理论展开,基于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程序。该理论坚持经济分析的框架,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假设,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注重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及其心理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其创新不仅为金融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而且可以很好地指导客观实践,解释金融活动中的异常现象。行为金融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进行。充分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理论,应用于金融理论和实践领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金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