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4 热度:
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1)管理层的经营思想有一定的偏向
一方面,为了追求个人业绩,个别银行高管急功近利,谋导会计人员粉饰会计信息,突出其经营业绩;或者利用扭曲的会计信息掩盖截留收入,逃避税收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层普遍存在“重前台操作会计信息,轻后台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理解偏差,商业银行综合应用操作系统推广,前台会计操作人员要求严格,会计数据输入更准确、标准化,但忽视后台会计和管理,许多会计行为通过后台会计完成,为会计信息扭曲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二)银行内部考核机制不合理
实施现代公司治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现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但由于银行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业务指标仍自上而下分解,发布,基层银行不能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和实际经营情况独立确定业务计划,往往是上级银行发布的高指标无法完成,匹配成本指标太少不能满足业务运营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会计信息扭曲。最典型的例子是,为了完成年底点评估的需要,存款移动、存款共存等现象并不少见。
(3)新业务的快速增长与相关管理制度不匹配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风险。一些基层银行受利益驱动,片面强调发展,抓住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忽视监督管理,简单追求发展速度和业务业绩,导致会计信息扭曲和业务风险。如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个人金融产品、基金等新业务发展迅速,但相应的支持管理体系和方法往往滞后,在新体系、流程培训、实施没有跟上步伐,一线员工无法理解新流程,经营盲点。
(四)会计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目前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一些“真空”和“盲点”比如集中核算的综合操作系统不能覆盖所有业务和操作流程,导致系统内部分新业务的手续费不核算。这些会计环节的操作漏洞为会计信息欺诈提供了机会;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制度执行不到位,会计人员非法越权操作,规章制度不循,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三是会计事后监督薄弱,会计管理部门自律监督意识薄弱。不仅不能及时监督所属单位的会计业务,还能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单位领导要求调整表格和账户,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5)监督制度不健全
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由于机构和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内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特别是当前银行普遍采用分级管理的分级会计模式。有时,为了局部利益,各级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按照银行一级法人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总行的会计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履行。目前,外部监督主要由银行监管部门和独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目前,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性、风险和经营层面的监管较多,对会计的监管较少;会计师事务所对银行的会计监管主要体现在银行会计报表等业务的审计上,特别是会计报表的审计。
(六)会计法规不完善,问责不到位,问责不到位
《会计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处罚标准不够统一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追究会计信息扭曲的问题,或者根本不能追究责任。即使在实际执行中想要调查和处罚,但往往由于难以找到负责人的证据或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往往严格调查和处罚,执法不严格,非法调查,鼓励会计信息的虚假行为。
(7)银行工作人员主观职业判断偏差
目前,银行实施的贷款五级分类方法是基于动态监测。信贷人员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持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虽然这种方法比以前更好“一逾两呆”分类方法更科学,但也更依赖于信贷人员的主观专业判断,客观上导致贷款分类不准确。例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由省级分行统一进行,由专人负责,分类相对准确。一些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掌握了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分类不准确,息的真实性。
(八)某些历史政策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是地方政府的摊派行为迫使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资源不足,银行只能灵活处理,其结果反映在会计中成为虚假信息。第二,一些政策失误导致人为会计信息失真。比如调查发现,央行票据集中支付前夕,支付条件突然提高,要求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扣除沉闷贷款的40%和债务资产的50%,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为了达到要求的指标,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实施“倒贷”不实行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隐藏大量不良贷款。三是历史负担过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例如,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执行法人机构核销不良资产的政策,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法人机构由于历史负担重、无息资产比例大、盈利能力低,无法核销;部分历史不良贷款由于手续不完善,不符合当前核销条件,无法核销“达标升级”需求,提供虚假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