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0 热度:
我国互联网融资租赁发展机制
1.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产生是基础
(1)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自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金融租赁行业政策的变化和一系列准入门槛的降低,中国金融租赁行业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渠道,资产规模和企业数量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已超过1家总注册资本5800笔 800多亿元,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3.2万亿元,比2013年底的2.1万亿元增长约1.1万亿元,增长率为52.4%。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我国融资租赁行业集中度过高,全国90%的融资租赁企业聚集在东部沿海8个省份,导致融资租赁资源分布不均;二是我国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单一,大部分业务为类似信贷的售后回租业务,占75%(史燕平、周凯,2015),远高于其他国家。售后回租业务与银行信贷非常相似,不仅不能反映金融租赁的特点,而且导致大量金融租赁公司成为“影子银行”;3、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中国金融租赁公司的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一旦承租人集体违约,其风险很容易传递到中国金融体系,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安全隐患;4、我国金融租赁渗透率很低,不到5%,远低于15%~世界平均水平的20%。
因此,总体而言,虽然我国金融租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我国租赁业仍处于金融租赁发展周期的初级阶段(Amembal,2007)。
(2)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渗透到金融租赁中。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从技术上讲,其模式从2007年以前的等级模式演变为现在的聚合模式,Web从1.0升级到现在的Web2.0(Besen & Israel,2013),在聚合模式下形成Web2.0。这种技术升级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聚合和交流,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越来越渗透到其他细分行业,衍生出“互联网+”模式,为传统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互联网+”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共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综上所述,无论是根据中国金融租赁行业面临的问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力实施,互联网对金融租赁的渗透,形成互联网金融租赁,都已成为一个高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