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热度:
1.筹款以客户为导向,化被动为主动
高校教育基金会缺乏专业管理,资金来源范围狭窄,缺乏专门的建议团队,导致基金会接受捐赠总是被动的。随着信息大数据的发展,高校基金会也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努力改变被动接受捐款的局面。高校基金会接受的捐赠收入不仅用于奖学金和职工奖励,还用于学校科研项目的建设。这种传统的收到资金后开展科研教育的模式有待突破。高校应采取市场调研的方式,分析市场和潜在捐赠者的需求,以客户为导向,结合自身的研究需求,充分利用优势学科等资源,设计满足学校科研建设、市场需求、捐赠者需求、实践指导的科研项目。在项目计划中详细说明了本研究项目的研究理念、预期成果和实际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公开、宣传宣传等方式为本项目筹集资金。这种针对特定项目的筹款计划有助于为捐赠者提供一个透明和开放的捐赠环境,并鼓励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捐赠。如果高校的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能够为特定行业的企业发展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基金会也可以将这些企业作为重点捐赠对象,开展建议工作。利用科研项目本身的实际意义来吸引捐赠,可以使劝导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资金的吸收。此外,高校教育基金会以科研项目吸引企业捐赠,本质上是高校与企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过程。因此,在融资过程中,必须始终以潜在投资者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合理的捐赠激励制度,维护捐赠关系。通过与企业分享科研成果,企业名称捐赠科研设施,为企业提供校园宣传平台,提高企业知名度,通过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给予企业科研折扣、人才支持,实现基金会与企业发展的互利共赢,确保基金会捐赠资金来源的稳定。
2.创新融资方式,引入众筹融资方式
创新融资方式,在接受捐赠类型方面,不限于接受现金捐赠、证券(股票、债券、保险单)、机械设备(科学仪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人寿保险捐赠等不同类型的捐赠方式,可以大大扩大捐赠来源,增加收入。在融资方面,利用众筹进行融资,拓宽融资渠道。依赖大量捐赠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教育基金会的普遍现象。在“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国民经济增长逐渐稳定,大量捐赠不再可持续。大学教育基金会只关注大量捐赠,而忽视了小额捐赠的方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基金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为高校吸收各种渠道的小额捐赠提供了基础,大大拓宽了融资渠道,创新了融资方式。杨伟东等基于长尾理论的分析指出,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奉行“28法”的高校基金会更加关注捐赠金额较大的少数捐赠者,更多的小额捐赠群体往往被忽视。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和发展,小额捐赠具有支付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其对总融资的贡献不容忽视。众筹是在互联网金融下衍生出来的一种低成本、快速的融资方式,是指资本需求方通过互联网或社交网络服务平台启动项目,寻求大量潜在投资者,积累大量小投资者资金,实现融资总额的一种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创新项目众筹和股权众筹。随着即时通讯工具(微信、QQ、微博等。)和快速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 随着Pay等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基金会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打造的微公益模式,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微博状态更新等方式发起微型募捐活动,聚集资金。同时,在其基金会网站上开设微信、支付宝等常见的支付捐赠渠道,减少对大额捐赠的依赖。
高等教育基金会也可以通过创新项目众筹进行融资。首先,高校将具体的项目计划和融资需求上传到众筹平台,由该平台进行项目审核。审核通过后,该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吸引愿意投资的个人和团体向公众和机构投资者捐赠。之后,高校收到各方的捐款,进行项目研究。同时,应在平台上披露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供捐赠者查阅和监督。项目完成后,高校与捐赠者分享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