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热度:
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支柱。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国家教育支出不断扩大。高校作为国家直属机构,大部分资金来自国家分配。在高校教育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高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应运而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收入分布不平衡、法律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小等问题。高等教育基金会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捐赠收入增长;如何利用现有基金合理投资,实现资本保值增值,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大学教育基金会和“马太效应”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指高校依法设立的非营利组织,旨在促进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通过募集资金、项目管理、资金运作等程序,为大学建设提供资金服务。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金不足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大学教育基金会数量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资金不足起着重要作用,成为教育成本的主要主体。[1]
1994年,清华大学在民政部注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教育基金会。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颁布,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截至2012年7月底,正式注册的大学教育基金会近300所,全国39所“985所大学”全部设立了大学教育基金会,教育部直属76所大学,除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四个分校外,72所大学中共有65所建立了大学教育基金会。2008年至2015年,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产状况呈逐年增长趋势。根据奥成文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统计[2],大学基金会已成为大学动员社会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仅2011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就获得了17.68亿元的社会捐赠。
高校教育基金会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有益补充。通过筹款,实现了社会捐赠资源的整合,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财政支持。大学基金会具有筹款和资本运作的功能,可以极大地帮助大学扩大教育经费。
下面,以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教育基金会为研究对象,对其捐赠收入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对2008-2015年76所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收入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或“28效应”,如图1和图2所示,捐赠收入分布不均匀。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捐赠收入远远超过其他大学,5所大学的捐赠收入占76所大学总捐赠收入的55.71%。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年平均捐赠收入约5738万元,捐赠收入高的高校年平均捐赠额达到8.93亿元,是高校平均捐赠收入的15.6倍,而至少只有186万元,相差近480倍。这充分说明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分配不平衡,教育捐赠发展还不成熟。
不同类型的大学教育基金会也有不同的捐赠收入。如图3和图4所示,“985所大学”的捐赠明显高于76所大学的平均水平,“211所大学”和非“211所大学”远远落后于平均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捐赠水平明显高于76所大学的平均水平,科技大学和平均水平基本相同,其他大学低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