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0 热度:
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今世界“反全球化”趋势盛行。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发,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意大利宪法修正公投失败。“反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流行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由于过去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效果有限,容易引起目标国家的报复,以及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限制,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有效应对贸易保护措施的方法之一是增加OFDI。因此,在当今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研究如何通过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即实施投资替代贸易战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实施投资替代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论,认为一个国家的OFDI是其经济发展程度的函数,OFDI周期根据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分为五个阶段。邓宁认为,当一国人均GDP水平为2万~5000美元时,该国进入OFDI发展的第三阶段。此时,OFDI流入增长率开始收窄,流出增长率开始快速增长,净OFDI数量逐渐趋于零,但总体上仍处于净资本输入国。[1]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的数据,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8016美元,OFDI流出量为14567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点,超过当年外资吸收额度。中国似乎已经进入了OFDI发展的第四阶段,但事实并非如此。截至2015年底,中国企业海外资产总额为109786亿美元,而中国境内外商资产规模为43700亿美元,差异较大。因此,我国仍处于OFDI发展的第三阶段,是OFDI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小岛清在总结日本OFDI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国的OFDI应该处于相对劣势的行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显示了东道国产业本身的潜在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小岛清认为,OFDI不是投资者向东道国的简单货币流动,而是包括一系列技术和概念在内的综合体从投资者向东道国的转移。因此,投资者进行OFDI的前提之一是双边国家之间生产函数的差异。[2]从上述理论可以推断,如果投资者投资于本国相对较弱的产业,使东道国采用先进的生产功能进行廉价生产,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减少投资者在该行业的商品出口。同时,由于该行业的商品在东道国生产,本国居民对该行业商品的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因此,通过这种来回机制,可以大大降低投资国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的差额,从而达到有效缓解贸易摩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