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1 热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农业也是一个弱产业。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积极措施,保障和发展农业,其中财政投入是主要手段。[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充分发挥了资金投入的作用。2004年―2015年连续12年发布的No.No.文件明确提出了增加农业财政投资、完善农业政策体系等措施,显示了中央政府加强农业财政支持的决心。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业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面临着土地流转加剧、农村新业态发展、农业政策转型和外部环境变化等机遇和挑战。处理不当将制约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对财政支农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财政支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农业发展面临新瓶颈。因此,如何实现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的转变,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将成为新时期研究的重点和深远意义。
通过梳理我国当前财政支农政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总结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
(1)农业投资持续增长
财政支农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加,增长幅度较大。从总量来看,国家财政支出从2003年的1754.4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4002亿元,增加了近7倍,2003年增加了近7倍―2014年,“三农”总支出达到8万亿元。从速度上看,国家财政“三农”投入2003年―2014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明显高于同期国家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2014年,随着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农业投资仍增长4.9%。从比例来看,国家财政“三农”投资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3年的7.12%增加到9.23%,也有一定的增长。
(2)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资结构
近年来,国家在增加财政支农投资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支农结构,调整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和项目支出结构。2008年以前,农业生产支出、农业事业费和其他农业投资占比较大,而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支出占比较小;2008年以后,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在内的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分别占41.2%和45.9%,同比增长1%和0.6%。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农业、农村、农民和重大水利建设投资占64%,增长迅速。2014年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水利建设总投资1627亿元,带动全社会水利投资4881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5.6%和11%。此外,2014年农村新建道路23万公里,达到390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近90%。(见表1)
(三)财政支农效果明显
财政扶农政策在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60709.09万吨,比去年增长0.9%,实现11年连续增长,猪、牛、羊、禽肉全年增长。2014年,农民人均净收入9892元,比去年增长996元。城镇化取得突出成绩,农村人口减少1095万,城镇化率达到54.77%。农业保险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共向3500万受灾农民支付214.6亿元赔偿金,承保主要作物超过15亿亩。与此同时,新的农业形式和新的主体也在增加。根据农业部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87.7万个家庭农场超过200亩。截至2015年2月底,依法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33.74万家,实际成员9482万家。这些都与财政扶农政策密切相关。
(四)逐步建立支农补贴体系
中央和地方农业补贴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补贴制度。农业补贴从单一粮食直接补贴,逐步建立更广泛的“四补贴”政策,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进一步建立目标价格、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粮油畜牧业县奖励补贴、新主体补贴、生态补偿制度,更全面地保障农业生产。农业补贴不断增加。以四项补贴为例,2013年四项补贴约1800亿元,同比增加132亿元,是2004年补贴支出的13倍。2014年,补贴继续增加,粮食直接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资金12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