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家庭农场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5-04-08
安徽省家庭农场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担保机制
家庭农场贷款困难的关键在于缺乏合适的抵押品。由于我国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只有转让土地的经营权,禁止抵押;农业生产设备、农副产品等资产大多不符合金融机构的严格抵押要求。此外,我国家庭农场刚刚兴起,尚未纳入信用调查范围,信用档案不完善,导致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非常落后,农村地区缺乏正规的信用担保机构。一旦农业生产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贷款违约,商业银行将承担全部损失。商业银行的经营遵循安全、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原则。面对严重缺乏融资担保机制的家庭农场,贷款风险很高,往往对家庭农场的贷款无能为力,造成融资困难。
(2)缺乏农业保险风险分担机制
农业是一个自然的弱产业,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农业自然风险高,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农业的市场风险很大。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供应灵活性大,需求灵活性小,容易在市场上形成“低谷伤害农民”的局面。商业保险公司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面对生产风险高、赔偿率高的农业,表现相对消极。具体表现为农业保险种类少,赔偿金额低。此外,我国政策性保险体系尚未完成,政策性保险品种少,覆盖面小,作用相当有限。到目前为止,特殊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仍存在差距。由于缺乏农业保险风险分担机制,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放贷的积极性,加剧了融资困难。(3)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减弱。
“家庭农场”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政策性银行在这方面缺乏财政支持;同时,政策性银行正处于改革转型期,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暂时支持有限。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重点转向城市。农村合并网点的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主要业务已远离农村。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资产规模小、经营效率差、发展潜力不足,难以满足家庭农场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目前,社区银行、乡镇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短期内难以有效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
(四)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支持政策对促进商业实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013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提出了对土地流转、融资、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但仍缺乏详细和创新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国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财政奖励和补贴。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农业人口众多,奖励和补贴资金分配给农民的数额较少。目前,农业补贴直接分配给农民,家庭农场经营者基本无法获得补贴,形成了“补贴”的局面,导致了财政资源的浪费。同时,政府在政策贷款、保险和财政担保方面的支持政策仍然不足,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