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融资理论概述
发布时间:2025-03-27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快期,我国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的速度提高。到2021年,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55%[1]。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年上升,商品房价格也在上涨,这使得中低收入居民对商品房望而却步,而经济适用房供应严重不足。在过去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各级政府交付了3600万套经济适用房,累计投资4.8万亿元[2]。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城中村改造强度,完善住房供给体系。经济适用房投资仅靠政府财政难以支撑如此巨大的空缺。选择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融资模式是打破经济适用房建设资金短缺的关键。
BOT、PFI、PPP等创新融资模式是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BOT模式在一些国家的城市交通、发电站建设和供水等生产和服务业中充满活力。PFI融资模式是将私人资本引入商业或非商业公共产品的良好参考。上海、杭州高速公路上海段和卢浦大桥是中国私人主动融资模式的成功案例。Singaravelloo研究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的PPP模式,发现政府在PPP融资模式中的正确定位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Dirk Daube研究了使用延期支付模式的PPP融资项目中各方的利弊。王雪青分析了PPP融资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取决于隶属函数,主观性强,不同函数组合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在确定目标权重时,模糊优化模型选择了主客观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使用模糊优化模型对各种融资模式的隶属性进行排序,可以选择最适合经济适用房的融资方法。通过基于AHP的灰色相关性分析,对优化融资模式进行风险评估,进一步验证模糊优化模式在经济适用房融资模式选择领域的可行性。
经济适用房融资理论概述
经济适用房项目融资应注重政府角色的转变,使政府和市场相互制约和促进,充分配置市场资源,调动私人资本。利用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使政府从供应商转变为监管机构和合作伙伴。
在分析和评估经济适用房融资项目的可能性和融资能力后,项目投资者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可能的损失,选择最合适的融资结构和获取资金的方法,即选择最佳的项目融资方法。随着经济的进步,项目融资模式也越来越成熟,BOT、PFI、PPP是最常见的项目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