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财务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5-03-17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财务现状分析
1. 以实物资产为主,流动性差
为了扩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实力,地方政府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划入大量资产。从建立和发展路径来看,主要承担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大量实物资产,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建设奠定了资产基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支出与大量优质实物资产相对应。实物资产结构合理、效率高、现金流充足的,平台债务可以依靠实物资产的经营收入来偿还,或者通过抵押贷款来提高资产的实用性。
2. 资产反映在平台公司,但没有实质性的处理权
地方政府具有维持地方经济稳定发展和公共服务供应两大功能。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方政府承担了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任务。政府融资平台迅速扩张,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仍停留在其名称上,以融资为主要功能,融资资金的使用主要由地方政府决定,项目推广由政府财政体系和职能部门实施。例如,道路项目仍由交通部门实施,项目程序、合同、发票、产权等不反映在平台账户中,只反映支出。
3. 平台公司资产未严格合并
为了扩大地方政府平台资产,实施平台合并和股权转让,平台公司迅速扩大为集团公司性质,实现报表合并、收入和资产扩大,但实际业务运作由各级主管部门决定。
4. 平台资产主要为长期资产,流动性差
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水利设施等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效益慢。除少数房地产等收益好、见效快的项目外,相当一部分平台对应的项目建设周期为5年以上,回收周期甚至10年以上。形成的长期资产大多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市场流动性弱,难以单独处理。
5. 平台公司的流动资产主要反映在存货和应收账款中
平台公司的应收账款主要是应收账款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交流,由BT项目的建设和结转收入形成。库存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决定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项目。两者之和基本占资产总额的50%以上,流动性差。
6. 平台公司负债主要由融资产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和城市投资债券。根据审计署发布的报告,银行贷款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中的比例从2010年开始逐渐下降,直接融资比例增加。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逐步替代现有债务的推进,银行贷款将下降。然而,随着地方政府对新城镇化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正在逐渐扩大。
7. 债务余额不能与项目逐一对应,重复融资现象较为普遍
通过对平台公司融资细节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每一笔资金都不能与项目完全匹配,重复速效现象严重,主要是同一个项目在不同银行、银行、债券发行、信托等各种融资渠道之间的重复。通过项目的拆分和组合,实质上只有一个项目组合成多个项目,通过不同渠道进行融资。而且,项目收入的滞后性与项目贷款期限不匹配,到期项目贷款的偿还往往需要借新还旧。
8. 平台公司或负债主要是对外担保
从平台公司信用调查系统的查询结果来看,金额往往较大,部分平台的多担保余额远远超过自身净资产。从担保结构来看,主要是同级政府平台之间的互保,母公司担保子公司,下级平台担保,担保期长。从担保形成的机制来看,主要是发城投资债券和银行融资形成的担保。由于该项目为公益性项目,不能抵押或资产确认成本高,涉及二次转让税较高。
9. 平台公司收入单一
平台公司的收入主要是BT建设项目,根据项目进度结转形成的收入高度依赖政府。部分平台转型为市场化运营,多为房地产项目。收入不能产生可持续性,不能实现结构调整的稳定增长来源,市场化生存能力差。
通过以上分析平台公司资产负债收入的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主要来自形成资产的债务。即债务资金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资本项目,既保障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又形成了大量优质实物资产。
二是以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为主,但期限仍不匹配。从建设期和投资回收期来看,平台形成的资产一般为5~10年,甚至25年,平台负债一般为3~5年,少数5年以上,与资产期限相比,负债只能算短期。
三是政府层面与债务不匹配。从省、市、区、县、乡镇街道四级政府平台的债务率发布情况来看,由于财权与事权不平衡,债务率越低,资产越少,融资成本越高。控制更多资产和财政收入的省、副省级城市的债务率相对较低,融资成本也较低。因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判断不仅要关注整体债务率,更要关注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