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现状及成效
发布时间:2024-11-27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现状及成效
从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情况来看,2001年9月,财政部率先对水利部、科技部、财政部等6个中央部门和136个基层预算单位进行了第一次试点改革;2002年,集中支付改革试点部门扩大到42个;自2003年7月1日起,15个部门纳入改革试点范围,试点部门达到57个。在地方政府,自2001年11月起,一些省市开始进行试点。截至2004年底,已有140个中央部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预算单位、150多个地方(市)和部分县级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全面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成效显著,运行稳定。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存在问题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许多工作仍在进行中,需要进一步改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涉及预算单位、财政部门和商业银行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深度改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存在的问题日益出现,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各方面阻力较大。主要表现:一是由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财政部门下达支付命令后,财政资金由国库直接支付给支出单位的商品或劳务供应商。财政部门成为掌握财政资金支付的最后一个环节,触动了财政内部部门职能的调整。财政部门的工作翻了一番,责任也增加了。一些同志有抵触情绪或恐惧。二是取消了支付部门在商业银行的各种账户。商业银行减少了信贷资金来源,影响了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的积极性,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三,虽然政府财政资金属于国家,但长期以来一直由支出部门分散使用。现在政府集中使用后,支出部门将失去直接支付大部分资金的权利,从而降低存款利息收入。部门的“既得利益”将被打破,其积极性将受到打击,阻力将增加。
2.配套法规跟不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首先涉及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修订,包括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次,部门预算的编制需要进一步细化。此外,代理银行的手续费问题也应尽快相应调整。
3.国库单一账户系统建设不规范,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首先,上级财政部门提供的支付核心软件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在线运营速度慢,给财政和预算单位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在整合财务软件系统和实现财务数据资源共享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次,基层改革成本较高。上级只下达通知,要求加强改革。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网络系统建设无法全面开展。基层预算单位仍依靠人工操作,没有网络系统支持的改革不可能深入开展。
4.资金支付过程中存在风险。
(1)财政直接支付存在的资本风险。财政直接支付取消了资金分配的中间环节,方便快捷。但预算单位存在虚假提取财政资金的风险,难以核实收款人和收款账户是否真实,难以确定预算单位资金申请的合理性。
(2)财政授权支付存在的资本风险。授权支付比直接财政支付更有风险。由于财政授权给预算单位后,财政部门的监督空间相对减少,为预算单位提取、转移、挪用财政资金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预算单位和基层代理银行的管理限制机制相对宽松,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也为预算单位、代理银行或相关人员非法操纵财政资金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3)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支付存在的资本风险。预算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的金额没有明确规定。预算单位经常从零余额账户中提取大量现金。这导致了金融资本风险的存在。此外,零余额账户提取的频率较高。至于提取行为是否合理,财政部门不能批准是否应当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