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再造
发布时间:2024-08-09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再造
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要实现“统一而不死,放而不乱”,进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必须在总结高校原有两种财务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对现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科学的改造和完善,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以金融业务为平台,以资金动态集中控制为手段”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办公”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完善金融工作领导制度,加强金融工作领导职能。金融工作领导制度是高校金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金融工作领导职能的本质是坚持“统一领导”的地位。高校作为社会独立法人实体,根据《会计法》和《高校金融制度》,必须建立校长责任制金融工作领导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别建立总会计师或财务工作副校长、财务主任、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基层财务人员等各级领导经济责任制。在严格遵守国家财务法规、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施财务支出领导“笔”审批制度,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加强高校经济领导。同时,也便于集中全校财政资源,统一筹集资金,满足高校产业化办学和全面深入发展的需要。
2.重组金融业务流程,构建金融业务一体化平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高校财务管理主体地位的确立和财务管理自主权的落实,高校不仅要懂得理财,还要赚钱、用钱、聚钱;我们不仅要会计,还要会分析;我们不仅要懂得服务,还要懂得管理。这使得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无法满足高校当前财务管理多元化功能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通过对现有金融业务处理流程的适应性评价,及时发现业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漏洞和矛盾;分析这些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纠正业务处理中不合适的管理点,实现金融业务流程的再造。然而,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过程再造的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和方法,搭建高校财务工作的技术支撑平台,解决高校财务运行中信息披露不足、有效沟通不足、效率低下的矛盾和问题,确保高校财务从管理到业务的流程畅通,为高校财务运行良好、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具体来说,要通过会计电算化、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建设,实现校园信息标准化和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促进各单位、各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分工合作;确保高校收费、资金配置、预算控制、信息传递等财务工作顺利实现;减少设置障碍,提高运行效率。
3.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预算管理作为一个以支出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是其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在规范高校财务管理、调整高校财务收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规模越来越大,资本类型和流量迅速增加,资本运动越来越复杂,资本交付的使用、效率和评估也越来越重要。这要求高校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实施预算前、中、后的全过程监督。通过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有效协调内部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建立集约化资金管理中心,实施资金动态集中控制。高校资金结算中心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全校一级财务和全部二级财务资金结算的管理职能机构。建立资金结算中心,不仅可以集中学校分散在基层的财力,调整资金余缺,组织资金供给,保障学校的资金供给,还可以通过预算将原来过于集中的财权下放到基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基层的理财意识,实施资金结算,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建立会计中心,增强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会计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机构,集中物流实体、校办行业等一、二级单位的会计工作,统一办理会计事务。其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由财务部统一管理、统一部署,集中在财务部。这种制度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防止原二级单位负责人约束、控制甚至报复所属会计人员,消除会计人员的担忧,使会计人员敢于监督;另一方面,也切断了会计人员与二级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使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二级单位经济状况的影响,使会计人员保持独立,站在第三方立场,客观公正地记录和报告,敢于监督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