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变化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4-08-09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基本制度。科学、合理、可持续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经济整体规划和监管能力,保持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简要介绍了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也实现了其模式的相应变化,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79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建立改革开放路线的30年。在过去的30年里,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投资的唯一主体,财政拨款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形式。政府既是大学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既是组织者,也是学者。高校的一切事务都必须按照政府的指示计划进行。高校没有独立发展的权利,所有的经营规则都由政府制定,高校只是完成了任务。这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我国高校长期处于以强调政府行政控制为基础的制度环境中。
(2)第二阶段(1980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分阶段进行
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作为独立法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已成为面向社会的自筹资金、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独立主体。进一步落实融资自主权,进一步加强融资理财地位,使高校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财政拨款渠道,还包括学生缴纳的学费、杂费、企业和个人对学校的捐赠、学校对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等来源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显然不再适应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高校非凡发展的需要。绝大多数高校都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中分级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