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诊疗后结算”模式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发布时间:2024-03-12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卫生部提出了“先诊疗后结算”的治疗模式,在各医院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先诊疗后结算”支付模式的目的是有效减少患者的排队时间。同时,该模式也对医院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新的标准。医院必须面对新的会计业务,如跨医院预存账户结算、门诊预存账户开立、收入确认方式转变等,建立新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模式。下面,笔者将阐述医院“先诊疗后结算”模式的财务内部控制。
1 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必要性
近年来,人们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重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为人民群众就医提供便利,卫生部要求改革医疗管理,改革医疗保险结算服务管理和医疗收费服务管理,逐步实现患者先诊疗后结算。同时,还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语言取药窗口、收费窗口、划价窗口、挂号窗口等待时间不超过10分钟。正因为如此,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效率,已经成为医院的重要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患者为核心,全心全意解决患者看病难等问题。根据中国医院协会的统计,在医疗机构实施先诊疗后结算,可以有效节约患者25%~30%的治疗时间,排队次数也从平均3次减少到平均1次。“先诊疗后结算”的方式使医院的诊疗顺序更加顺畅,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
2 “先诊疗后结算”模式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在传统的医院收费管理模式中,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医院的会计人员。自“先诊疗后结算”支付模式实施以来,医院内部财务会计控制点逐渐从医院门诊收费处扩展到医院门诊各记账终端。“先诊疗后结算”模式的应用,增加了医院门诊内部会计控制的余额管理、结算、支付、预算支付等内容[1]但由于医院会计与医院信息系统脱节,给医院埋下了一些财务风险和隐患。如果医院的系统操作授权没有得到严格控制,一些医院的会计人员也会利用这个机会开展犯罪活动。此外,“先诊疗后结算”模式还存在医疗卡安全问题和虚假退款单问题[2],使医院必须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完善自身信息系统,坚决杜绝上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