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财务分析现状
发布时间:2024-02-16
行政单位财务分析现状
1.需要完善财务分析指标
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财务制度,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详见下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的类型不同,财务指标的作用也不同。对于差额拨款机构和自收自支机构,“资产负债率”和“资金自给率”的财务分析效果较强;对于全额拨款机构,财务分析的重点是预算的实际实施和机构的支出是否合理。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并未根据机构的具体类型进行分类和重点。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基础一般为“收付实现制”。收支确认以单位是否实际收付为准。在这种计量模式下,会计期内的未付项目和未收项目无法有效反映,使会计信息不真实。特别是会计期内未付支出未列支,直接导致事业单位余额虚增。同时,未付款项的应付不是真实负债,而是一种“隐性负债”,制约了会计的真实性。
3.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财务分析重视不够,财务分析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普遍忽视财务分析,更注重会计。与会计相比,财务分析的作用滞后且长期,在作用上不如会计突出。同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通常由上级财政部门拨款,这也变相加剧了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的重视。此外,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机制还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大多是为了应对事情,财务分析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开展。使单位管理者和上级部门无法通过财务分析报告有效了解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体系不完善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