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4-01-08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会计混乱、费用支付审批不严格等原因,造成事业单位资金浪费、恶意侵犯资产、无法偿还银行到期债务的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事业单位一旦未能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最终将给国家财产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深化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原因的了解,对提高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手段,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事业单位领导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首先,大多数公共机构法人将专注于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提高单位行政服务水平,财务风险意识不够,错误地认为只要财务部门日常经济业务准确记账不会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与其他业务部门无关,导致公共机构面临投资失败、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行政诉讼后承担国家赔偿等潜在财务风险。二是公共机构法人未在公司内部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未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防范公司经营和财务风险,一旦财务紧张直接向上级或同级财务部门申请资金,不能真正发挥公共机构作为法人资格应承担降低经营和财务风险的责任。
 
(二)“一把手”决策造成资金浪费
 
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预决算和“三公”资金公开不到位、不及时,特别是部分事业单位法人仍存在“一支笔”的错误思想,在基本建设招标、办公设备采购、公款消费等方面随意审批,支付审批未经党组集体决策通过,甚至个别法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享受,与供应商发生非法利益关系,无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国家财经法规,对事业单位资金造成极大浪费,损害了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形象。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未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
 
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为财务风险只应由财务部门负责。只要财务部门认真做好会计记录,就不存在财务风险。正是因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才导致财务报销手续、流程不规范、岗位不分离不相容、资产库存不到位等问题。
 
(四)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复杂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分类、公交、工资绩效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加上财政部门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非税收缴制度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面临着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旦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将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和行政处罚。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