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发布时间:2023-11-26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人才培养转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财务工作越来越复杂,财务风险隐患越来越大,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争夺更多的学生或满足教学评价的需要,一些高校盲目贷款建设大量宿舍楼、图书馆、培训室、教学楼,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欠下巨额债务,资金周转非常困难,甚至影响教师的工资支付。虽然与企业不同,高校财务状况的恶化不会导致破产,但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给高校和国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大致分为集中管理模式和分散管理模式。所谓集中管理模式,是指高校财权高度集中在学校。学校只设立一级财务机构,其成员包括校长和财务负责人。高校各部门、各部门的财务工作由一级财务机构负责,包括财务收支计划、资金预算和分配;分散管理模式是指在统一领导模式下,学校留下部分教育资金,维护学校行政部门的正常运行和应急响应。同时,剩余资金大部分留给二级学院。二级学院负责制定资金预算和决算计划,制定内部分配政策,为分配资金创收留成收入,但也要接受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和考核。应该说,这两种财务管理模式各有优势,长期保证了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随着高校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原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首先,经济责任难以落实。事实上,无论是统一管理还是分散管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都是校长(校长)责任制,二级制度的义务和责任相对模糊,投资错误或资本损失等财务问题,责任难以界定,也不能问责,最终消失。
二是浪费金融资源。为了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在学校财务部门下设立了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总务等金融机构,导致学校财务工作管理和资源配置混乱。
第三,财务成本的增加。高校财务分级管理给了高校更多的财务自主权,但也增加了大量的财务人员和设备,财务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各系财务工作整体不同,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管理问题。
四是缺乏绩效评价管理。高校财务制度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财务支出管理,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只注重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很少涉及事后绩效评价,因此无法准确计算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