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会计制度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08
在促进中小学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会计制度,财政部于20xx年实施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机构会计准则》全面修订的《中小学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会计制度不规范,会计不明确;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成本控制过于笼统,效果不明显;学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小学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会计制度不规范,会计不明确
中小学作为公共机构,其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财政收支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导致学校不重视财务管理现象,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引导公共机构重组和公共机构企业后,学校会计不合理或过时:中小学会计基础仍采用公共机构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度,不适用于每个会计周期,难以准确计量学校周期的具体成本和费用;固定资产计量、固定资产折旧计量不规范、平均年限法、双余额减法、加速折旧法等,没有统一的计量方法,部分学校直接不设置折旧科目;在资产管理方面,中小学普遍存在随机分配、管理不善、资产计量不准确、浪费或闲置,甚至犯罪分子利用管理漏洞实施犯罪。20xx年,泉州市安溪县某学校校长通过增加学校工程基础设施费用、日常校务费用、收入等方式,获得公款69万余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和执行力
预算管理作为学校财务管理的预控制和质量保证,在会计制度的使用中起着纲领性的指导和总结作用。但在中小学预算管理中,预算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预算编制过于笼统,没有深入总结上一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深入研究各部门、各环节的预算支出,使学校预算缺乏实际可行性。在预算执行方面,下属部门或项目未按既定预算执行,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较大,超支现象频发。预算管理的不完善和预算执行的随机性导致中小学支出失控和会计混乱。
(3)成本控制过于笼统,缺乏效果
中小学是一个活动人口非常密集的机构,每天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资来维持学校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无疑给学校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虽然目前广大中小学仍能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但随着广大事业单位的重组,事业单位的企业化必然是大势所趋,国家财政对学校的财政支持减少,学校的财政困境无疑会雪上加霜。以学校购买的体育器材为例,很多学校的成本控制仅限于议价,对于购买的数量、质量、运输、储存、维护等一系列后续系列没有更深入的持续成本控制,导致购买过多闲置浪费,购买过少再次购买消耗运输成本,没有妥善的储存和维护,导致设备丢失或损坏,加速了设备的淘汰。在中小学,由于活动人口众多,很多地方的资源消耗很大,可以控制成本。
(4)学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和大多数事业单位一样,中小学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高,但专业素质较差。由于工作内容的单一性和工作模式的重复性,很多会计从业人员也客观存在工作思维僵化、工作方法落后的现象。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全面提高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下,中小学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远远不够。20xx年,广西省南宁市中小学会计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显示,只有55%能真正按照《中小学会计制度》工作。9%以上的会计人员不能对单位工作提出建议和问题,这充分说明中小学会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程度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