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布时间:2023-07-02
目前,预算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已成为财政部门和预算管理单位必须讨论的话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各种形式和极端组织创收,这也对会汁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适应新的技术会计需要,突出表现在:资金管理,由于预算内外分割,预算外资金管理脱节:在会计中,采用收付记账方式,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中的责任和所有权;在预算管理中,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形式的划分不利于促进单位的自我发展:在资产管理中,不实行折旧制度,不能如实反映资产报酬的程度;会计报表不完善,不能反映单位资本活动的全貌。因此,必须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就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而言,笔者认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行统一的收支管理。
事业单位的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财政拨信,另一部分是单位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创收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各种费用,以确保完成事业单位的公益活动和组织创收。因此,使单位将创收与财政拨软统一使用,尽可能用于事业发展,需要将预算内外资金合并在一起,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建立整体平衡模式:>根据这种模式,事业单位的会计可以取消部分科目,并将部分科目合并。例如,反映收入的科目只有三个:反映支出的科目只有一个,即事业支出。
2.规范会计核算。
在会计方法上,将收付方法改为贷款会计方法,真实反映单位资本活动的全过程,准确分析单位财务活动情况,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会计形式,取消全药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会计方法,将三种预算会计科目合并,设立一般会计科目,制定统一的会计形式。
3.改革报表制度。
根据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和会计要求,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卓业串会计报表可设置“资产负表”、“收支余额表”、“业务支出明细表”等三类主表。同时,还可设置“人员基数和业务成果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规范财政资金供应方式。
由于全面拨款、差额、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会计形式已经统一~>,因此财政资金的供应方式可以相对规范。具体供应方式为:对于没有经济收入或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采取保障正常资金、适当给予一定专项资金促进其发展的形式;对于经常性收入稳定的事业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指定干设施改造,改善创收条件,并相应配备一定的有偿资金,增加支持,加快发展;对于经常性收入较多、基本或足以保证其正常资金支出的单位,财政不再拨付资金,但可以提供一定的有偿资金,解决其临时资金周转困难,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5.完善收支蕾理,明确余额分配。
由于这种收支统一管理的会计形式已经将原来的三种预算管理形式结合起来,因此在收支管理方面,必须制定一般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便进行规范化管理。一般财务制度包括收入的原则、范围和方式;支出的范围、标准等相关基本要求。在余额分配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调节作用,在保证单位创收积极性的前提下,直接参与对收入较好的事业单位的分配,集中部分资金。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要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6.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为准确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在更新固定资产时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必须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建立基本折旧制度=建立基本折旧制度,有利于加强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各种创收活动中,通过一定形式计提折旧,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7.理顺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和车业单位内部的收支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收支统一管理是实现整个单位收支统一管理的基础。因此,首先要解决单哭内部收支分散、多头管理的问题,纠正单位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财务部门是代表单位管理资金的唯一部门,单位的所有收入都应由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和管理,各部门的收支活动应由财务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同时,要解决财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检查和监督。同时,要解决财政部门在事业单位收入管理中存在的收支管理脱节问题,理顺分工关系,通过票据管理和财务专户存款进行集中管理。
以上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看法还是粗线条,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在具体标准和制度设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如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会计核算、资产保值原则如何落实、资本支出与经营划分等;制度改革时如何衔接新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