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29

在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会计制度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其监督协调职能的发挥。会计制度繁琐,难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改革问题的分析整改。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履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社会服务的义务,还要践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为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作用,需要不断加强内部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单位会计制度、收付制度、会计报表等问题逐渐出现,对单位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单位损失将直接增加,这对会计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收付实现制度仍是主要会计制度的会计基础,在反映会计信息真实性方面不合理,往往导致信息扭曲。从单位收支会计的角度来看,各会计期间的上下期收支实际会计将分为本期收支。会计后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说明实际资本流动,同时导致同期收支比例失衡。从单位投资的角度来看,单位长期投资比例较大,资本支出,围绕收付实现制度的会计基础,经常与一般支出一起核算。两者的混淆将被监管部门认为是国有资产的不规范和不透明操作。
 
2.会计目标模糊
 
会计结果可以为会计信息用户提供判断依据。为了满足上级监督管理单位和其他信息用户的高标准使用财务信息,行政机构首先明确会计目标和各种会计信息规定,规范会计,确保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但事实上,行政机构的会计目标不明确,信息规定一般,信息用户范围狭窄,会计报告中反映的会计信息扭曲和少量,不能有效反映单位财务运作的真实情况。此外,会计目标模糊,当单位财务问题时,第一时间不划分责任,不利于监督部门审计监督工作的有序发展。
 
3.会计报告和科目设置不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立会计科目时,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鉴于行政事业单位种类繁多,预算管理差异化,各单位科目多样化,导致科目设置不规范。会计科目设置混乱现象普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与各行政事业单位未完全按照现金流、业务特点和科目情况科学设置会计科目有关。在会计报告方面,单位财务管理报告形式化现象普遍。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行政机构需要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公开财务管理,实现透明、标准化的财务运作,会计报告也直接反映了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和重要性。但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并不严格,只反映了会计报告中的收入信息,并没有准确地表达其他会计项目,如负债、支出等现金流,导致单位财务状况模糊,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不难看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于报告目标偏向于监管服务和宏观经济管理;但缺乏人力资源价值、预测信息等信息;财务报告制度中历史信息比例大,单位发展前景等信息被排除在外;报告制度严重滞后,主要是围绕会计分期假设制定的报告,与未来财务信息关系不大。
 
4.会计人员专业素质问题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选拔会计人员时,招聘门槛较低,部分工作人员非会计专业毕业,难以完成会计业务,不能很好地胜任这类工作。其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年龄差异较大,思想维度多样化,甚至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没有会计资格证书。同时,单位不重视会计工作者的再教育,导致工作人员意识意识不高,工作大多是形式化的。甚至有些会计人员也出现了严重的业务操作错误,不规范的操作也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制度不完善,缺乏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部分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会计部门不能有效发挥监督管理职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动力,重视程度不高,不利于现代会计业务的发展。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