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中国商业会计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2-12-08

首先,中国商业会计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商业会计国际化是指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为动力,通过各国商业会计的相互影响和政治职业组织的活动,使各国会计逐步走向协调和融合的过程。我国商业会计国际化面临以下问题。
1.商业会计准则与中国经济环境的矛盾。我们目前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完成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以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为背景制定的。这种落后的经济基础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否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国有商业企业,由于许多历史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实际困难,直接影响到他们在短期内难以实施新制度。
2.会计制度建设与会计制度实施存在严重脱节问题。为了适应中国加入我国的需要,加入我国。WTO财政部一直忙于制定各种会计标准,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会计标准体系。一般来说,在这种会计规范的框架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应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会计基础工作应该越来越标准化,会计信息质量将继续提高,适得其反,虚假账户、虚假凭证、虚假报表仍充满会计信息市场,势头失控。
3.商业会计国际化的思想理解问题。商业会计是由经济决定的,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结构会产生什么样的规范要求。然而,商业会计并不是被动的。当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和会计模式适应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时,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经济形势,促进经济发展。会计的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商业会计改革的基本战略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跟随潮流。这种秩序不应该被人为地破坏。任何超越客观实际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4.我国商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距。国际会计准则(IAS)不断进步,相对完整,制定了41项,美国制定了100多项会计准则,中国只有13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其次,它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功能应该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然而,中国也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差距主要体现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坏账准备等方面。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实施十分必要。
二是推进我国商业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商业会计国际协调的基本动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会计实践的会计规范体系,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举措。
1.商业会计国际化应分阶段推进。商业会计的国际化绝非统一。理性地说,沟通、协调和融合应该是商业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即商业会计国际化不仅包括会计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和理解,还包括商业会计在国际上的相互协调和融合。其中,“沟通”阶段是基础,注重沟通思想,达成共识,是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协调”阶段是方式,注重国际组织和国家会计组织的具体领导,促进,强调通过国际协调制定统一标准,促进可行性;“趋同”阶段是目标,客观地要求各国在会计事务处理中尽可能采用国际惯例,主要表现为会计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缩小到可接受的程度。2001年,国务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重新定义了基本准则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这些新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的相关定义基本一致,是我国会计符合国际会计实践的重要一步。
2.正确处理商业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会计实务国际化的关系。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并不完全相同,因为会计实务可能偏离会计准则。弗雷德里克差,弗雷德里克和乔伊给出了三种解释:一是许多国家对不遵守官方会计公告的处罚非常薄弱,甚至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第二,一些国家允许公司脱离会计准则或低于准则;第三,自愿报告一些与要求不完全一致的信息。因此,即使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符合国际会计的要求,其会计实践也可能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该国的会计已经真正国际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只是为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提供一套基本标准。一个国家只有实现商业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才能真正实现商业会计的国际化,所有其他国际工作的计划和实施都应围绕这一中心点进行。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