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2-12-01
一,前言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工作目标或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具体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情况下,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将审计业务委托给具有一定资质的高校外部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的审计方法。近年来,在国家和教育部对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着越来越重的任务。大数据审计的兴起逐渐增强了对审计人员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突出了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审计目标,国家和行业协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审计准则,鼓励中介机构参与内部审计,规范外包审计管理,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第十八条规定,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探索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2019年颁布了《第2309号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规定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社会中介机构凭借其外部独立性和专业能力,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强大补充力量,在促进高校内部审计的全面覆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内部审计外包仍存在审计报告质量不均衡、返工等问题,影响审计效率,影响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有效作用,亟待解决。
二是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1)中介机构及其审计人员质量不同。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未提前建立中介机构备选库。在中介机构采购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紧迫等原因,未按统一标准公开招标,存在中介机构质量不符合高校审计要求的风险。中介机构派出的不同审计师有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派出前,内部审计部门未对其进行评估,部分审计师缺乏能力,熟悉财务收支审计,不熟悉内部控制审计和政策执行审计。他们对高校治理理念了解不深,对高校战略目标和运行机制了解不深,容易影响审计效果,可能无法保证审计质量。(2)不能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根据审计业务协议模板制定不同的审计业务外包合同,只改变审计项目名称、审计范围、审计完成时间、审计金额等信息,不因项目不同而详细约定合同,导致中介机构不愿延长审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仍存在不遵守合同保密事项约定、泄露高校秘密的风险。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外部审计师通常在抽查财务凭证的过程中拍照留存,然后对审计工作草案进行筛选和制作。此外,网络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如果外部审计师不遵守保密协议,信息很容易有意或无意地泄露。(3)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不好。一是中介机构对高校内部情况不熟悉,对高校重点风险领域把握不到位,容易造成漏审风险。第二,中介机构的责任感不如内部审计人员,对提高高校治理管理水平的关注不大。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审计时间,审计不深入,发现问题不全面。第三,中介机构安排其审计人员和多个审计项目。现场审计结束后,对其他单位进行审计项目,审计报告发布和修改缓慢。第四,审计工作草案通常由中介机构保留。审计结束后,未按照内部审计部门的归档要求及时归档,导致审计过程中缺乏数据。(4)未对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进行有效评价。高校内部审计委托中介机构未制定工作质量评价办法,未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审计项目结束后,中介机构未进行工作质量评价,评价结果未作为支付审计费用的重要依据,评价结果未建立准入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