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融资租赁后续计量演进
发布时间:2025-04-18

一、融资租赁概述
 
现代金融租赁作为传统商业租赁方式的延伸,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当时,由于生产过剩,企业通过分期付款、寄售、信贷销售等方式销售囤积的生产设备(商品)。如果销售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转移,资金回收的风险较大,因此销售商品的所有权保留在卖方,买方只享有使用权,直到出租人整合的资金全部以租金的形式收回,所有权以象征性的价格转移给买方,称为“金融租赁”。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金融租赁服务从日本引进,旨在解决资金不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拓宽引进外资的渠道。
 
与传统的商业租赁相比,融资租赁的处理方法更为复杂。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将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的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在折现率的选择上,承租人知道出租人租赁的利率的,以出租人的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租赁合同中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如果两者都无法获得,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应作为折现率。
 
综上所述,由于融资租赁中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付款金额之间存在差异,即融资费用科目未得到确认,使得该科目更加复杂,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二、融资租赁后续计量演进
 
融资租赁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数额的转回,目前是2001年会计准则中的资产科目。在会计处理方面,承租人在处理每期应支付的租金时,应根据租金金额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支付租金涉及履约成本的,不计入“长期应付款”――在应付融资租赁款的科目中,借记相关“制造费用”、“管理费”等科目。同时,根据当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金额,借记“财务费用”科目,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然而,在2006年的会计准则中,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差异,通过“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计算,不再作为资产账户,而是相应地调整为负债账户,通过后期租金支付逐步返还。在后续的计量处理中,承租人支付租金时,一方面反映了长期应付款的减少,另一方面反映了未确认的融资费用以某种方式转入当期融资费用(“财务费用”账户)。租赁期满时,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全部转销,租赁负债调整为资产优惠购买金额。具体案例解释2006年会计准则调整后的融资租赁账户处理:
 
[案例]某公司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生产设备,租赁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22 000元,合同利率为12%,分五年支付,每年年底支付33 289元,设备无需安装。租赁期满后,设备所有权转让给承租人。假设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可以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根据上述信息,编制会计分录。
 
设备的公允价值=122 000元
 
最低租金=3333 289×5=166 445(元)
 
最低租赁付款现值=33 289×(P/A,12%,5)=33 289×3.6084=120 000(元)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120 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6 445
 
贷款: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66 445
 
如表1所示:
 
第一年会计处理:
 
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3 289
 
贷款:银行存款33 289
 
借:财务费用 14 400
 
贷款:未确认融资费用 14 400
 
第二年会计处理:
 
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3 289
 
贷款:银行存款33 289
 
借:财务费用 12 133
 
贷款:未确认融资费用 12 133
 
第三年会计处理:
 
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3 289
 
贷款:银行存款33 289
 
借:财务费用 9 595
 
贷款:未确认融资费用 9 595
 
第四年会计处理:
 
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3 289
 
贷款:银行存款33 289
 
借:财务费用 6 751
 
贷款:未确认融资费用 6 751
 
第五年会计处理:
 
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3 289
 
贷款:银行存款33 289
 
借:财务费用 3 567
 
贷款:未确认融资费用 3 567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