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后高校基础设施工程融资风险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5-04-10
政府化债后,未完成项目的资金来源已成为新校区建设较晚的高校的首要问题。停止新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正在建设中的高校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办学水平较低的高校。由于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缺乏竞争力,甚至影响其持续办学能力,不利于提高整体高等教育水平。
化债后高校基础设施工程融资风险的原因
1. 高校自身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过于依赖财政拨款
高校在筹集资金时过于依赖国家财政拨款。虽然拨款的绝对金额在增加,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培训成本的上升,财政拨款在解决培训学生发展问题上远远不够。此外,学生不及时缴纳学费的现象经常发生,学费收入不到位。很多高校在学费催缴方面实施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自筹资金的能力。高校化债前,学费收入基本用于偿还债务,借款办学多年,大大降低了其融资能力。政府化债后,对高校来说是难得的机遇,需要开辟其他融资渠道筹集办学资金。
2. 缺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预算执行和审计监督不足
一方面,各高校普遍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监控和防范机制,导致财务状况失衡,影响办学效率。面对价格上涨造成的市场风险、资本投资有限、融资决策不当等,都会影响危机。财务风险只有在产生、积累和演变后才会爆发。管理者不重视财务风险监测,对已发生的迹象不敏感,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会导致问题爆发时措手不及。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和审计监督不够。高校财政支出的刚性、平衡性和季节性收入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既要保证高校日常经营的资金和活动的资金,又要保证紧急未知变化的资金需求。合理安排预算和科学实施尤为重要。在高校财务管理的运行和发展中,管理者通常无法正确计算学校财务的承受能力,忽视预算安排,对资源没有综合规划、部署和管理,只是盲目追求超规模发展,资金使用缺乏合理性,导致学校综合财政资源收支平衡。
3. 忽视隐性债务,增加融资风险
高校隐性债务的存在使得管理者和决策者无法全面准确地掌握会计信息。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度是高校会计产生隐性债权和债务的重要原因。以收付实现制度为确认基础,会计账务不确认,会计报表不反映当期实际发生的收付权利和义务,夸大了可支配资金。主要表现为已知未付会计未确认的各种费用或支出,如未付未付工程款、学校筹集的教职工集资、未付未付社会保障费、利用校办行业为高校贷款等。表面上看,学校不包括在债务中,但存在债务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某些因素的变化,这种应付款的流出将导致高校资产的减少、支出或成本的增加。由于隐性债务的“潜在性”和“隐蔽性”,财务管理往往容易遗漏,成为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高校固定资产不折旧,不能准确计量教育成本,影响高校会计的真实情况;基础设施会计未列入会计账户,不能充分反映高校的资产和债务,导致相关债权和债务隐性化。旧的会计制度不利于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新的会计制度满足了我国高校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