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发布时间:2025-04-05
一、绵阳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推进,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强,但仍有一些地区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虽然绵阳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相当强大,但由于缺乏大型骨干水源工程,辖区内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水源储存能力有限,影响了绵阳的整体供水需求。目前,绵阳市大、中、小型水库803个,水容积9.48亿立方米;小型水库793个,总供水能力为621亿立方米;小微池塘围堰多为60490个。一般来说,绵阳整体供水紧张,水库建设主要建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目的是防洪发电,用于民用灌溉、养殖、生产用水不足,由于池塘围堰建设大多为小微型,在防洪中的作用不明显。绵阳的整体蓄水能力无法抵御大强度洪峰的入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从水库的分布开始。虽然绵阳的整体水利发展保持在一定的平衡水平,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针对这种情况,绵阳近年来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围绕“重建都江堰灌溉区”和“区域灌溉”中心,积极推进区域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大促进区域水利建设的发展。同时,绵阳市政府牵头开展武术引进二期灌溉渠工程,核心围绕金峰水库、梓潼凤凰水库、燕尔河水库、江油沉水水库、西子干渠等,引进了开茂水库建设、盐亭新华水库、草溪河水库等一些水利工程,大大改善了绵阳水利建设现状,重点关注农村建设,在水利方面,主要建设农田水利,加强99个水库,加快涪城区、三台、江油水利联线建设,使区域内2000公里渠道配套防渗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和实施。此外,绵阳大兴花费7500万元加强农村饮用水建设,缓解当地15万农村人口短缺,投资2.13亿元建设中小河防洪防洪大坝。
二、现有水利设施投融资模式瓶颈
(一)总投资有限
政府对投资的支持有限。我国水利工程资金短缺历史悠久,国家水利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导致农村耕地防洪抗旱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同时,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我国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筹集资金,其中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但中央政府在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只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80%的资金由省、州、县独立筹集,而地方财政对水利建设等大型项目的财政明显薄弱。中央政府对水利建设采取固定配置的方式,因此地方财政投资决定了地方水利工程能否正式启动,但大多数地方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少,财政支出较弱,无法满足项目资金缺口,甚至启动项目由于资金中断,甚至长期无法完成和投入使用,导致水利工程闲置和浪费,但对政府财政产生负面影响。
(2)资金来源狭窄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相对狭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由中央财政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划拨,在地方财政指导下筹集资金。由于每年建设的水利项目不止一个,仅靠中央和地方财政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一方面,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缺乏足够的信贷资金作为补充,金融机构经营主要是为了盈利,水利设施建设利润不明显,也使金融机构注入水利设施建设热情不强,公益设施建设与金融机构目标不一致。与此同时,大多数国家财政也以信贷的方式投资于水利基础设施,显然不建议在当地进行双重投资。只有社会效益的水利设施建设周期长,利润薄,公益性强,难以在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带宽;另一方面,水利设施的私人融资也很困难。虽然水利设施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但大多数农民并不愿意投资建设水利设施。即使有,由于洪水、干旱等自然因素,也有许多被迫实施的事情。同时,水利设施回报时间长,人们对这种长期投资的不确定性持怀疑态度,导致民间投资热度低,农民投资意愿低。此外,民间资本进入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较高,没有相关政策来促进和支持,这也是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水利设施建设的原因之一。可见,我国地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政府迫切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完善。
(3)产权不明确
绵阳市区域内有9个中型水库,均为国家所有,由政府委托管理,涉及产权关系混乱。政府是业主,有经营权,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外包给相关水利工程公司,导致“政企分离”。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其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或集体的管理。这种复杂的产权关系对水库的商业化运作有一定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的观点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是水资源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利用必须融入商业体系,明确产权关系,使其真正实现市场运行和发展,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收入最大化,促进其他相关领域投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