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5-03-29
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工作基础良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下简要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北京模式
2006年10月,交通银行北京分行首次推出以商标、专利为质押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随后,北京银行等大量银行也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同时,北京市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的贷款贴息政策,促进了北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北京采用“银行+企业专利/商标专用权质押”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
以康辰医药融资案例为例。2009年,康辰医药骨疏康胶囊进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康辰医药以其专利“骨舒康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为质押融资。经过评估等程序,康辰医药于次年2月获得北京银行600万元贷款,解决了公司的财务问题。
(2)浦东模式
2009年8月,上海发布了《关于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联席会议。10月11日,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式上市,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质押评估、交易等服务平台。浦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以政府推广为主,采用“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的间接质押模式。
徐汇区政府除浦东模式外,还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共同推进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加快知识产权质押物流通市场培育;杨浦区政府探索了“物权与股权结合的双质押模式”和“风险分担模式”。
(3)武汉模式
2007年,武汉中新化工有限公司以发明专利质押贷款100万元成为武汉专利质押贷款的第一个成功案例。武汉模式是基于北京和浦东模式的“银行+技术担保公司+专利反担保”混合模式。
2010年,武汉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三年来,武汉企业向银行、担保公司质押专利373项,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贷120多亿元,共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7.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