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货币供应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4-12-01
扩大货币供应的对策
从货币供应的定义可以看出,扩大货币供应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增加基本货币,另一种是增加货币乘数。
从增加基础货币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点:
(1)从货币当局资产方开始,增加国内资产的使用,即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的规模,特别是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可以影响资产方基本货币的增加。
(2)扩大货币发行。货币发行占基本货币的近50%%,因此,增加货币发行是为了扩大基本货币,然后增加货币供应(M1、M2)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的经济过剩并不是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下的过剩,也远没有达到太多东西无法使用的程度。事实上,我们的建设资本差距很大,潜在消费和投资需求空间仍然很大,我们可以利用扩张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为了扩大货币发行,还可以核销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帮助金融机构解决金融风险;尽快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消除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担忧,扩大贷款规模,优化有效资金配置。
(3)加强公开市场运作。央行购买债券,吐出基本货币的条件之一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公开市场运作具有良好的重点。
从提高货币乘数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四点:
(1)通过降低甚至取消存款准备金率,迫使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地放贷,加快降低准备金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
(2)改变认购资金冻结几天的做法,消除新股认购对基本货币和银行准备金管理的不利影响。从理论上讲,新股认购资金的验资既不需要资金的异地划拨,也不需要冻结几天,只要新股认购账户中有一定时间的真实资金。因此,要改进集中验资的方式,让所有证券结算银行或分行在当地人民银行营业部开户,利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部网络系统对证券认购资金进行当地验资,资金信息集中在交易所进行认购。同时,为了不影响金融体系的基本货币数量和储备状况,冻结认购资金的时间应尽可能短,甚至可以缩短到几乎一个时间点。全国统一验资后,认购资金重复认购的可能性不再存在。因此,验资后可立即解冻资金。中新股后,资金交割可另行制定交割日期。这样,银行准备金管理的压力将大大降低,超额准备金率将下降,货币乘数将扩大,基本货币不会受到影响。
(3)完善金融体系服务,增加有利于流通和交易的金融工具,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中介功能,加快货币流通,减少货币沉淀,降低现金泄漏率,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应。
(4)必要时,可以继续使用猛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从而有效提高货币乘数。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还是使用再贷款、再贴现、开放市场运作,在市场化国家都被视为“激烈的药物”,其结果都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增强,但这只是为扩大货币供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金融机构并不缺乏资金,金融机构存贷款差异的逐步扩大就是一个证据。因此,如果金融机构仍然贷款和谨慎贷款,那么扩大货币供应的初衷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为此,除了采取货币政策手段外,还需要采取更大的体制改革步伐,具体说明:
(1)改善金融机构的独立经营环境。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决定了尚未完全实现独立经营,各级政府仍在干预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不能充分发挥其中介功能,但也使商业银行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创新和追求效益的动力。
(2)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应平行。近年来,由于加强银行风险意识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贷款人必须对其行为结果负责,贷款更多,责任更大;相应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没有贷款不负责任,也不影响收入,“经济人”的理性使银行家“宁愿闲置资金,也不愿贷款”,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一方面,在商业银行,银行家评估不仅注重贷款的安全,而且注重创造效益的能力,两者应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当前制度下,商业银行不仅要有风险防范要求,还要有效益指标的要求。
(3)发展完善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有效配置社会资金,这至少取决于三个前提:一是市场覆盖面。市场包容的供求主体越多,交易成交率就越高,资金才能实现最佳配置。统一开放的货币市场交易必须成为货币交易的主要渠道,其交易规模应足以反映全社会货币供求的趋势和水平。为此,所有经营货币产品的金融机构都应尽可能纳入有组织的市场交易网络,即市场应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兼容。二是资产整合。货币市场应改变单一交易工具的现状,提供多种交易方式和足够的交易品种,为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和期限流动性管理提供便利条件。三是使用安全。货币交易还应坚持公平、公平、开放的“三公共”原则。交易成员之间的信用应可靠,信用链应稳定可持续,市场资本流动和交易情况应完全从监管机构的角度出发,市场应建立和完善交易标准体系。货币市场的本质是信用交易,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发展货币市场时,要注重信用观念的培育,如建立信息披露和定期披露制度,增加交易透明度,建立一系列市场规范等。这样,在相对完善的货币市场之后,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