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度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4-11-04
对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度性评价――基于模型分析
实证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陕西省财政转移支付适度性评价。一是根据全省数据研究财政转移支付与主要因素的关系;二是参照财政转移支付与主要因素的关系,评价陕西省市(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平衡性和适度性。
(1)研究变量的选择和检验
根据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本文以上讨论和陕西省实际情况,基于公共服务平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选择人均GDP、财政收支差距和人口密度三个变量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变量,其中人均GDP基本上可以反映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人口密度可以总结反映自然禀赋和公共服务成本差异,财政收支差距可以反映财政差距和财政转移支付需求(见表2)。
采用ADF检验,选定指标的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财政收支差距和人均GDP为二阶单序列,而财政转移支付和人口密度为一阶单序列,不符合建立协调模型的基本条件。因此,本文选择建立一个反映财政转移支付与主要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回归方程。
(2)建立模型
根据陕西省1994-2012年的数据,Eviews软件建立的回归模型和模型的检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模型的参数测试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财政收支差距和人口密度系数明显,即财政收支差距和人口密度是影响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因素。虽然人均GDP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测试,但在实践中对财政转移支付有重要影响,因此应保留。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高达0.957,可以用模型反映财政转移支付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3)评价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的平衡性和适度性
在明确财政转移支付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基础上,评价陕西省10市1区一般财政转移支付的适度性。评价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按模型计算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价值;二是比较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实际价值和理论价值,并进行评价。
对比结果显示,杨陵、咸阳、渭南(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足,低于省平衡水平;延安、榆林财政转移支付规模明显高于省平衡水平;其他地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基本适中,与省平衡水平持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延安、榆林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较大,杨陵、咸阳、渭南(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