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方法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4-08-08
财务管理方法的演变
财务管理方法是企业财务经理在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利润分配方面采用的方法。以下是财务管理方法的演变。
(1)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融资是财务管理的起点。一开始,融资方式和渠道相对单一,融资对象有限,企业规模小,金融市场不发达。因此,没有标准的融资方式,只要找到有资金的人,资金数量就没有相对的标准,这完全取决于当时的个人经验和融资对象。
直到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金,使财务管理具有最初的理论形式,并开始向科学管理迈进。二战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从对一些问题的本质的理解发展到对一些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
在融资方面,科学管理理论的引入较晚,主要有一些学校,如解决如何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如早期格兰特(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
投资管理发展较晚,科学程度较高,如科学的投资项目决策程序,提出了一些定量的投资分析评价指标、资本回报率、资本时间价值等。在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中,我们开始使用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程序,并与宏观趋势联系起来,做出项目决策。1951年,美国金融学家迪安(JoelDean,1951)在他的作品《资本预算》中,提出企业在投资时要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来评价投资项目,成为投资理论的源泉。
19世纪以前,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相对单一,没有特殊的分配收入的理论方法,只是根据企业和股东的需要简单地分配给所有者和企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股息理论的发展才使分配决策程序科学化。1956年3月,美国著名的财务管理教授詹姆斯。E.与此同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也提出了沃尔特关于股息分配和股价的理论模式。林特纳(JohnLintner)还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式,阐述了股利分配行为。
随着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理论模式多样,研究内容越来越精细。统计学、运筹学等学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使财务管理方法更加科学。
(2)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财务管理中一些融资和投资理论模式的发展始于二战后。二战前,财务管理只注重内部生产和融资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虽然发展较早,但只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资本成本、时间价值等,没有固定的模型来分析融资的数量和成本。
二战后,随着投资的兴起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融资管理逐渐成熟。在融资分析方面,财务管理从对一些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对一些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如如何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以格兰特为基础(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1958年,莫迪格莱尼(FrancoModigliani,1958)和米勒(Merio.H……Miller,1958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中提出了MM理论,用于分析企业融资的资本结构。MM定理构成了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核心。后来,这个理论形成了两个分支:法拉(Farrar,1967)、塞尔文(sharevell,1966)及贝南(brennan,以1978年为代表的税差学派,将税差引入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以巴克特特为代表的税差学派;(betker,1978)、阿特曼(altman,1968)以破产成本学派为代表,研究企业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斯科特(Scott)、罗比切克(Robichek)、梅耶斯(Myers)、考斯(Kraus)、李真伯格(Litzenberger)等人提出了权衡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研究企业融资结构,将融资理论推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包括罗比切克(Robichek,1967)、梅耶斯(Mayers,1984)、斯科特(Scott,1976)的平衡理论,后来的詹森和麦克琳(jensenandmeckling)利用代理理论、破产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分析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20世纪90年代,哈里斯和雷斯夫(HarrisandRaviv,1990年阿洪与泊尔顿(AghionandBolton,1992)等人进一步研究了代理理论下的信息不对称,建立了控制理论。
二战后投资理论的发展也以量化模型为主,哈里。马科维茨(HarryMarkowitz,1958年)在他出版的《投资组合选择》中,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并指出风险和收益的计量是资产组合理论的关键。托宾(James.Tobin,1958年)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处理风险行为的流动性偏好》中,阐述了对风险收益的理解,为投资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尔(JohnLintner)、莫森(JanMossin)在马科维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建立了资产定价模型(CAPM)。托宾(JamesTobin)泰勒在资本市场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离理论”(J.L.Treynor)提出了“特征线”,试图通过基金资产组合与市场组合的关系来确定系统性风险。在发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诺斯于1976年在《经济理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种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套利模型”(APT)”。此外,还有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布莱克(Black)、斯科尔斯(Schole)B-S期权定价理论。随后(E.Peters)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设(FractalMarketHypothesis),利用混沌理论研究市场的随机性和确定性。上述理论模型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增加了一些不确定的投资因素,形成了风险资产结构、最优资本配置原则、分散分析、风险资产组合等投资风险数学模型的测量和评价理论。企业在投资时也可以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它们都为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企业投资管理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投资也悄然兴起。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数量急剧增加,从1980年到1985年,年均126亿元发展到1995年2195亿元。可见,跨国公司的经营促进了投资的国际化,完善了投资理论,使其应用于国际投资市场,形成了国际投资理论,成为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