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4-07-03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事业单位被完全推向市场,部分事业单位被国家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建立新的政府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加强政府经济职能的“市场化”倾向。作为完善政府职能的辅助部门,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它正逐渐从简单的“公益性”转变为“综合性”,其市场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其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资金来源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中国国情、协调国际惯例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遵循20世纪90年代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管理滞后,计划经济体制留下明显痕迹。财务管理相对单调简单的常规做法与实际发展的复杂性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财务管理难度加大
完全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已经脱离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范围。但尚未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也就是说,低层次的财政保障允许事业单位开展一些收费或经营服务,甚至一些事业单位设立下属企业经营,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这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财政拨入资金、事业收入、营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渠道,使得资金管理越来越困难。
2.国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预算绩效考核,强调预算管理,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计划经济下,中国的财政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财政,政府统治一切,财政通过直接分配实现政府目标。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缺乏足够的独立决策权。它只是政府目标的执行工具,不需要对资金使用产生的效益负责。财务管理相对简单,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法人,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营业收入和相应投资的权利,无疑会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预算管理。然而,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仍然围绕着预算资金的使用,一方面为公共机构创造收入,另一方面不能真正按照企业模式经营,迫使公共机构更加注重预算实施,而不是经济效益,很少考虑行政成本,成本核算广泛,也很少做出相关财务决策,导致资本效益明显较低。
3.财政收支两条线的改革不够。
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是改革的必然要求。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税收和非税收入定位不明确,部分事业单位仍存在自收自支现象。事业单位部分资金,特别是经营性收入,脱离财政监管,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4.资金来源多渠道,综合预算编制不完善
由于预算编制是从基层自下而上编制的,编制的不科学性使得部分机构人为地将部分经营资金不纳入预算管理,可能导致小金库脱离预算管理。
5.事业单位人员经费,部分业务经营
资金不足,导致资金使用不规范。
在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国家只从政策上给予保障。人员资金、部分业务项目资金等财政预算资金严重不足。从预算的角度来看,首先要保证人员资金的支出和资金的不足,导致资金的滥用。有的单位从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利用项目资金和基础设施资金发放人员津贴。
6.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由于事业单位没有有效划分国有资产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利用这部分资源提供科技服务,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弥补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不足。从国有资产的构成来看,是不平衡的。资产的购买者、使用者和维护者不一致,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缺乏对单位资产经营和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监督,也导致成本不合理。
7.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财务岗位权责减弱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实现工具削弱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积极财务管理意识。此外,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使本应发挥财务控制和监督职能的财务机构基本上作为会计单位或报销机构存在。其主要表现如下:①财务人员不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②财务控制只是一种形式。例如,一些财务人员只从会计的角度审批发票、报销单等资金分配程序,不按有关合同或文件核对支出金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③财务人员未对会计信息进行相关整理、细化和处理,部分单位甚至全年未编制基本财务报表。其直接后果是,他们既不能为相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也不能及时掌握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