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4-05-16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为社会公益目的,利用国有资产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1]在中国,事业单位一般应当接受行政机关的领导,需要有其组织或者机构的表现形式,成为法人实体。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等单位拨出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为收入。一般来说,中国会给予事业单位财政补贴,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执行事业计划、开拓市场活动过程中筹集、应用、报销、管理和监督相关资金,包括单位预算管理[2]、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努力增加收入和支出,通过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加强对单位经济行为的财务控制和指导。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公共机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公共机构的财务管理也应适应更广泛的市场经济需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共机构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可行方法。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当从只关注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转向对单位全部资金来源、使用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和指导:
 
1.加强综合预算管理。工作单位预算是根据各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职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反映资本收支、业务活动和职业发展的规模和目标,是部门预算的基础,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础,因此各单位的营业收入也应纳入预算管理,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充分反映部门和单位预算内外资本收支,不得“坐”、“坐支”。
 
2.深化优化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软件分析财务数据,加强财务与经济联系分析,完善和利用各部门财务软件系统综合分析预算、运营资金,掌握资金方向,注重资金效率,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提出对策,更好地服务于领导决策。
 
3.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体资产权登记、变更和纠纷调解工作,尽可能区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有效审计监督单位资产的经营和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3]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