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因素
发布时间:2024-01-19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益组织,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部分事业单位有自己的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没有复杂的经济业务往来。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没有引起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分析。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效率,影响事业单位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公信力,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事业单位系统改进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结构。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仅是为了保护事业单位自身利益,也是为了保护国家财政和税收在法律层面的正确使用。因此,本文的讨论重点是分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途径和措施。
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因素
首先,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往往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内部控制相对简单。内部控制不以经济和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没有商业色彩。会计工作不注重效益,缺乏内部压力。
二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特别薄弱。事业单位实现政府统一集中采购制度后,虽然事业单位财务资产采购得到加强和完善,但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仍存在弊端。比如新增财政收入不能及时入账,入账方式不能采用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登记账。财务管理责任制不明确,极易造成财产流失和财产挪用。
第三,事业单位不能有效控制费用,对各种费用缺乏标准,特别是对招待费、出发费、办公费用的控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没有明确的有效规定和监督标准。因此,事业单位大多采用实报实销制度。单位规定,只要有相关工作人员签字认可,财务部门就可以报销花费的资金。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浪费和挪用公款,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同时,票据管理不周,未按相应程序报销,或迟报、多报,导致票据无法及时办理验证,导致财务入账困难和私人小金库。
第四,各机构对预算控制不强,各部门认识到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预算控制,但仍存在各种问题,对预算的整体控制把握不强。具体来说,机构各部门的预算计划和策略相对简单[2],往往根据当年的财政收入和去年的财政费用,根据自身机构的特点实施预算计划,没有将预算计划实施到具体细节,不能统一到合理的范围。同时,预算计划的战略和科学性不强,不能实现合理的预算和更适合机构财务管理的预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