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4-01-14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地位和责任不断加强,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预算管理是在高校结合国家任务和社会需要指定的战略目标的指导下,根据高校职能部门的财务需求,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编制财务收支预算,通过监督执行过程,及时指导相关执行部门活动的改进和调整,帮助其最大限度地实现战略目标。目前,预算管理仍缺乏风险意识、目标评价、绩效监督和绩效评价,分配结构不合理。因此,建立高效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科学合理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保高校资金的安全使用效率、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主体单一,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学校作为一级预算主体,对财务预算管理模式重视不够,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只有财务部门作为预算主体单独完成预算编制,其他职能部门不重视预算管理。学校接受国家财政拨款并由预算主体编制预算后,各高校和其他执行部门只接受预算指标,不参与预算编制,导致财务工作无法有效理解和实施。预算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很少,因此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将大大降低。
(2)预算编制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
在预算编制中,一些高校通过往年的经验预算数据来判断下一年的财务预算数据,没有考虑当年高校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目标,方法单一守旧,导致当年制定的财务预算与实际收支金额大相径庭。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失去了原有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高校长期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是在去年实际支出的基础上,考虑到高校各职能部门不同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结合新计划所需资金,计算出下一年的预算计划。这种做法的缺点是没有仔细分析上一年的收支构成,然后消除不合理的支出,使得很多职能部门纷纷效仿,形成了不良的比较趋势。预算成本往往比去年高很多,与当年的实际支出有很大的不同。
(3)预算执行不规范,缺乏监督
高校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问题是执行力不足。高校财务预算一旦经上级批准,应具有有效性和权威性,对财务预算执行部门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在实践中,财务预算执行的效果,特别是绩效评价,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及时有效的监控、跟踪调整和指标评估。一些高校领导盲目使用资金,财务管理主体意识薄弱,资金利用率没有提高,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4)对预算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
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将高校的战略目标从定性转变为定量,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等资金的绩效。但目前,高校各部门注重财务预算的实施和监督,忽视了预算实施效果的有效管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属于国家机构,其工资、薪酬、奖惩与预算管理业绩无关,激励措施相对缺乏。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缺乏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和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二、建立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在构建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主要考虑高校财务管理的共同特点。本文借鉴了《英国高校管理统计与绩效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国内外绩效指标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平衡计分卡法确定了我国高校的战略目标分为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绩效、资产绩效四个层次。然后在这四个层次中选择15个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预算绩效的效果。具体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1)选择数据
笔者以教育部直属大学H2015年财务预算实施情况为例,以近十年相关指标综合平均值为社会标准,如表2(见下页)所示,按照平衡评分法的原则,在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绩效、资产绩效四个维度进行数据处理。
(2)计算指标权重和评价得分
1.构建判断矩阵。本文结合H大学绩效评价指标层次图,通过调查问卷专家访谈获得每层次两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定量判断,构建判断矩阵A。
2.确定单层次排序的权重系数。通过求解方程AW,采用特征根法=λmaxW解W,其中λmax是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是要求的权重向量。
3.一致性测试。找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代入到CI=(λmax-n)/(n-1)一致性指标小于0.1,因此根据层次分析法获得的绩效评价权重是可取的,并找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总层次排序权重。
4.根据《综合绩效指标法》2015年H大学绩效指标的数据和社会标准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得出H大学预算绩效综合评价得分。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H大学财务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水平一般,因此在平衡计分卡法的四个方面有很大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