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商业银行对融资工具的创新需求强烈
发布时间:2022-12-08

1.对银行运营的支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上,与商业银行密切相关。例如,金融资产的重新分类和预期损失模型需要对会计科目设置体系和会计规则进行重大调整,最终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报告。因此,需要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升级和转换;此外,公允价值计量的扩大需要估值的准确性和大量的数据支持,要求商业银行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会计基础更加全面及时;在预期损失模型中“可收回账”和“呆账”判断需要全面和长期的预测数据,并对会计系统的数据集成、传输和供应路径提出更准确的要求。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对商业银行的运营体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仅涉及会计体系,还涉及估值、风险管理等子体系,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全面协调的支持体系。
2.融资渠道被挤压,商业银行对融资工具的创新需求强烈。在新的监管标准中,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本比率指标在期限结构上严格限制债券和银行间借贷融资。外部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已成为一劳永逸的融资模式。自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掀起了新一轮融资热潮,预计今年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达到4000至50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再融资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融资后,银行股价大幅下跌。此外,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资本市场市值大幅萎缩,商业银行股价长期被低估的可能性增加,为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继续融资埋下隐患。此外,增资扩股对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对融资工具的创新需求极为强烈。目前,在一级资本中,除核心资本外,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融资工具还存在差距。监管政策可以放松对可转换债券等融资工具的控制,允许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方面进行金融创新。
3.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巴塞尔协议III在四大监管工具中,资本充足率限制了资本损失,杠杆率限制了资产规模,拨备率计提降低了盈利能力,流动性指标保护了资产安全,但很可能牺牲错配收益。因此,指标之间的相互制约迫使商业银行考虑安全、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传统的消费资本、扩大信贷规模的盈利模式不适合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外部融资成本的增加和融资难度的增加,内源性融资的依赖性增加。内部融资需要提高业务绩效,减少资本损失,中间业务已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促进债务业务的发展,增加单位客户的综合收入。因此,扩大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的必要环节。
4.促进商业银行创新高盈利金融产品。新的监管规定进一步确立了资本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资本为王”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理念,增加了商业银行内外融资成本,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和单位资本盈利能力,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金融产品成为有效途径。目前,各家银行都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品种层出不穷。然而,一些商业银行强势推出的金融产品并不乐观,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严重损害了资本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在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实际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开发高盈利性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财管海南